English

整体、和谐的价值取向与人类文明建设

2005-03-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荣才 我有话说

中国传统文化把人类与万物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思考,既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又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这种重整体、和谐的价值取向,将在21世纪人类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重“整体”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注重从整体上把握对象,如“五行说”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相生

相克”的原理,来说明整个物质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周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起始,将象征万事万物的其余62卦置于其后,显示出从整体上理解整个宇宙的统一;中医学的《黄帝内经》以阴阳学说为根基,把人体的各部分看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并且进一步强调整体的平衡和调节。另一方面把整体作为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强调个体对社会整体的义务和责任。当个体的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首先强调个体的一切视、听、言、行都要服从整体利益。在这一价值取向的熏陶下,逐渐养成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至理名言无不渗透着重整体的精神风貌。

重“和谐”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两家都以“和谐”作为价值追求的目标。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强调“和为贵”、“知和而和”(《论语・学而》),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倡导“知足”和“不争之德”(《老子・第六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和谐”的价值理念,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天、地、人看成一个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并且建立起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德性思想体系,从而达到“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的和谐有序的社会。人类已跨入的21世纪正经历着工业文明转型。回顾工业文明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所走过的历程,是一个不断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向全世界不同地区扩展的过程。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西方文化,其价值取向是轻“整体”重“部分”。把统一的世界分为各个不同的部分,各部分之间彼此分离、对立与竞争。这种重“部分”、重“对立”和“斗争”的价值取向,表现在具体行为上是以征服为最基本的生存法则。这一法则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依靠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去征服和改造自然。其结果一方面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使人类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进步;另一方面也产生出威胁人类生存的弊端,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等。

21世纪是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政治多极化的世纪。人类文明已跨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与此相适应的重“整体”、“和谐”的价值取向必将成为主流。

首先,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要求人们站在整个人类和全球的角度,去思考和面对人类生存所必须的问题。与此相应应该确立一个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价值标准,构建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价值体系。同时,还要明确部分在整体中的定位,使全球化的发展,既符合人类整体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部分的价值需求。这是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如前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是重“整体”的文化,在21世纪人类文明建设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政治多极化,使重“和谐”的价值取向成为必然。政治多极化是各主权国家同时并存而显现出来的一种必然现象,因此,各主权国家之间要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应遵循“和谐”这一宇宙间的生存法则,“和平共处”。尽管不同性质或相反的事物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斗争和冲突,然而,让他者生存,与他者共生共存,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和前提。让他者生存,实质上也就是让自我生存。那种夸大斗争在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中地位的思维方式,已不适应21世纪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和谐”与“斗争”之间,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前者,而不是后者。21世纪必然是“和谐”的价值取向占主导地位的世纪。

再次,客观事物发展的辩证法,也证明重“整体”、“和谐”的价值取向将成为必然。客观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过程。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是“每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的过程。适应21世纪“知识、信息文明”的重“整体”、“和谐”的价值取向,并不是简单地重新回复过去的过程,而是“在更高阶段上重新达到了原来的出发点”。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重“整体”、“和谐”的价值取向,必将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