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特色化

2005-03-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广东商学院党委书记 杨维 我有话说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在性

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运行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管理的国际性功能比较薄弱;高等教育既面临着扩大开放、加快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同时也需要对由此产生的负面因素有应对的措施

,把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置于社会大系统统筹考虑,以分清轻重缓急,根据需要和可能,量力而行,积极推进。

具体到高校管理改革,在机构设置、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要适应国际化的趋势,以扩大对国际因素的包容性;在教学和科研管理、经费使用、奖学金发放等方面要与国际接轨;要按照“三个面向”的战略方针,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加强课程改革,增加国际性课程和课程中的国际性内容;适应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加强对高校干部、教师的素质培训,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健康、开放的思想氛围;政府的运作也要按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要求,对高等教育实行法制化、民主化管理;在立法和法律监督上,切实保障高校作为真正拥有法人地位的社会实体,便于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以使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增强发展活力。

高等教育特色化的必然性

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是要取消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而是要强化其特色,并且使之提升到国际级的特色水平,在特色化水平与国际化水平之间形成正比递进的关系。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特色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效的提倡和切实的保障。不少人满足于并停留在过去的经验上,忽视了探索、求新、创造,结果是百校一律,千人一面。这种状况既妨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损害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有必要提倡、开展和促进我国特色化的高等教育作为繁荣我国高等教育、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提出来。

推进高等教育特色化的途径

――高校办学首要的是准确地为自身发展定位。确定合理的高校发展定位,一是要依据自身的现实基础;二是要审视同类学校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三是要把握社会需要高校给予的文化、教育与技术支持的动向;四是要预测好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五是要搞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理论研究。目前高校发展中存在的最主要的、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是盲目攀比,追求表面的高、大、全,而不能从学校自身的个性特征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几所中专合并即办成大专,几个水平原本不高的本专科合并就要气贯长虹地办成国内一流。凡此种种,不仅严重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办学格局,打乱了办学秩序,而且孵化了浮躁虚假的办学之风。

――善于继承和发扬本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实现与外来文化有机结合。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人文教育,是当代大学教育取之不竭的源泉。例如清华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校训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云南大学校训为“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职成一等事业”,广东商学院校训为“厚德、励学、笃行、创新”。这些简练的语言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动力。

――注重所处环境的地域特色并以地域的特色推进大学走向世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被认为是后发外生发展型,其特色是从西方引进,产生迟,发展快,这一演变的过程也就是使西方的高等教育不断适合本国实际情况并促进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的过程。正因为此,培养地方所急需的人才和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科学研究成为大学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

――重视增强系统内部的分工协作。大学的办学特色要从大学的分工开始。在扩大办学自主权的情况下,国家和地方应制定宏观人才需求规划和高校分工协作战略,各大学应根据本身实际及优势进行自我定位,并在完成各自任务和高校之间的有机协作过程中,逐步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出现了一股向综合大学发展的“时髦”,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只有办成综合大学才能提高学校的“层次”。其实,如果以首先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大,人大我全”为特色的发展,而不是首先追求发展高、精、尖的优势学科,将造成大量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浪费。

――必须构建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目前,大学之间公平竞争的机制还不够充分,对大学的各种资源配置依据还应更多地来自在同样制度环境下大学间的公平竞争,所以,利于我国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以激励高校之间公平竞争为目的的制度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此同时,还须建构防止发生不正当竞争的机制和鼓励大学之间优势互补、自愿紧密合作的制度环境,以利于充分有效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发展中国大学的综合实力,提高中国大学的国际竞争能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