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胶柱鼓瑟与琴雅筝俗

2005-03-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崔宪 我有话说

胶柱鼓瑟,原称“胶柱调瑟”,指的是将瑟的“弦柱”在调好弦后用胶固定,以便后来演奏瑟时不必再调弦,用以比喻做事拘泥于旧有的方式而不知变通。据《文子》记载:“老子曰:‘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柱调瑟。’”又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有名将赵奢,能用兵。赵奢死后,赵王其子赵括带

兵代替廉颇抗秦。蔺相如反对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蔺相如说赵括只知书本上的用兵方法而不会根据情况变通,以胶柱鼓瑟作比喻。瑟的调音与用兵打仗都应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灵活地运用既定原则,而让只知兵书而不会应变的赵括去抵抗秦军,是不行的。瑟是先秦既有的乐器,直到清宫乐队仍在使用。这件乐器约100至165厘米长,以25弦为制,每弦以一枚弦柱支撑,弦柱可根据需要左右移动,以调整音高。由于瑟的弦以蚕丝为材料制成,其张力的变化随时都会影响音高的变化,在演奏前和演奏中的间隙有随时调整弦柱的必要,以保证音高的准确性。因此,瑟的弦柱不能用胶固定,否则其音准是难以保证的。瑟以“胶柱”的方式调音、演奏,都是行不通的;而以“胶柱鼓瑟”的方式做事,也往往适得相反。瑟既是古代宫廷乐队中的主要乐器,也是士大夫所听之乐中的特色乐器,如士大夫所听的是“竽瑟之乐”(《墨子・三辩》),即以竽和瑟为主要乐器演奏的音乐。筝与瑟的乐器性能相近,但弦数仅有瑟的一半――以13弦为制,亦以弦柱的移动为调音方法。瑟与筝的弦柱按音的高低排列,在乐器上形成一列斜向排列的形状,像大雁在天空飞翔的队列,古人将弦柱又称为“雁柱”。有诗人描写乐伎弹筝这样写道:“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张子野《咏筝》)筝在古代曾是民间十分流行的乐器,与文人的“琴”(古琴、七弦琴),有“琴雅筝俗”之分。瑟、筝、琴都是从先秦就广泛使用的“丝”类乐器,也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组弹弦乐器。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