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治国安邦 人才为本

2005-03-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主持人:本报记者 董山峰 罗旭 殷泓 我有话说
主持人语:落实人才强国战略,需要树立和坚持科学的人才观,这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内在统一的,归根到底要统一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治国安邦,人才为本。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尊重成才规律,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

特邀嘉宾:

高文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沈国舫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卢强委员(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高文:何为人才,需要我们重新审视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需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事在人为,人在事业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最重要的。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目前急需的是观念转变。对人才怎样认识?对不同的人才如何进行培训?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如何分工?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认识。

我觉得现在不少人对“人才”的认识还有些狭隘。人们一般认为高学历、高背景的是人才,而往往忽略掉各个领域各个岗位真正干得好、钻得精的“普通人”。在经济较快发展的今天,我们高学历教育的全面型人才过多,而经过专门技术培训的行业型、专家型人才又过少。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对人才应该有新的观念,要认识到不只是硕士、博士才是人才,技工也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使人才资源实现有序化分配。

对人才的认识现在还有一个误区:学而优则仕。受中国传统观念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受过高等专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在毕业后选择了与自己本专业相差较远的行政工作。我们虽然不反对一些非常适合做行政管理的专业人才从政,但必须认识到这毕竟是对这些人才大量专业训练的浪费。他们中适合做科研或其他专业工作的人如果从事相应的专业工作,发挥的作用可能要大得多。

沈国舫:尊重成才规律才能多出人才

对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遵循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要积极为他们多出成果、尽快成才搭建舞台。实践证明,要取得比较大的科研成果必须深入科研一线,在实践中探索,要耐得住寂寞并埋头苦干。不能为出成果搞“短、平、快”行为,更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而只在实验室或计算机上“纸上谈兵”。要科研人员耐住寂寞埋头苦干,要求各方面给科研人员一个宽松的环境,短时间没出论文没关系,不要总催人家,对科研人才的评价和职称的评定要看实际工作,论文数量并不能代表水平。

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还要跟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国家在科研项目的分配上要有透明、公平、合理的机制,激励青年科技人才不计功利,避免浮躁,真正做有价值的研究。

形成利于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土壤,还要加强制度创新,改革科技人事管理制度、现行分配制度和科技预算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使科技人才能够在实践中脱颖而出,推动他们在峰值年龄取得重大成果。

卢强:要特别珍视和盘活大学生人才资源

实践表明,树立和落实科学的人才观,不能让观念错位,否则会造成人才浪费甚至埋没人才。

比如,强调“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绝不能同讲学历、讲职称、讲资历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学历、职称、资历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知识水平、专业水平和能力,不唯不是不讲,更不是不要学历、不要职称、不要资历。如果真是什么都不讲、什么都不要了,那岂不是又退回到“读书无用论”、“知识无用论”上去了吗?事实上,高层次人才始终是社会主义宏大人才队伍的重点。我们既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又要高度重视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要坚持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

站在以上高度,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尽管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很高,但必须看到,就人才供求关系总量的基本格局而言,中国的高校毕业生远没有达到“饱和过剩”的程度。在相当长的时期,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仍然是短缺和不足的,大学生是财富而不是“包袱”,绝不能把一时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看成是社会的包袱。我们不应该把就业难归罪于扩招,而应该从改革上找出路。政府也应该为落实人才战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

我国应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就业途径西移、下移,如在工资待遇、定级、房屋补助、安家费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应该根据自愿原则保留毕业生原户口,为他们创造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同时,应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设立专项创业担保基金,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并实施服务和指导。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实际主要难在传统的就业领域和岗位――大城市、政府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等等。其实,只要能够踏实工作并有所成绩,在哪里工作都是人才。我们可以将就业的重心转移到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领域,面向广大的民营经济和中小型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毕业生本人及其家庭成员也有一个转变就业观念的问题。 (人物素描:郭红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