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金龙铜管产量跃居世界同行之首

2005-03-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衍诗 通讯员 岳振廷 我有话说

有一个奇迹,您可能不信,在内陆省份河南省的新乡市崛起一个世界级的铜管加工企业;有一个人,您可能不知道,他是国际铜加工协会唯一的中国理事,也是第一个在国际铜加工协会担任职务的中国人。这家企业叫金龙精密铜管股份有限公司,铜管产量居世界同行之首;带领这家企业走出困境,冲出亚洲,雄居国际铜管市场的人就是李长杰

逼退“洋铜管”

铜管是制冷企业重要的原材料之一,一台空调大概用4-5公斤的铜管。铜管的质量不仅决定着制冷产品的质量与成本,也决定着制冷产品的工艺水平。铜管的皮薄,才能成本低;内齿丰富,才能散热性好。而达到这两项要求,非得有高精尖技术不可。有人把铜管制作的难度比喻为“在米粒上刻字”,是“工业微雕”。正是受技术的制约,1994年以前,中国生产不了高质量的制冷用铜管。国内冰箱、空调生产所需的铜管几乎全部是“洋铜管”。也正因为我们不能生产,韩国、日本等国的铜管长期以虚高的价格垄断着中国市场,死死地卡着国内制冷企业的脖子。

这几年不同了,金龙的崛起,犹如在铜管市场上刮起了旋风,不仅一举颠覆洋铜管霸我市场的格局,而且还逼着它们一次次地降下虚高的价格,有的甚至干脆退出了中国市场。从1995年到2004年,金龙的生产规模扩大了27倍,利润增加25倍,生产基地相继扩展到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市,兼并了4家企业,就连日本在无锡投资的一家铜管企业也被它收于麾下。“海尔”、“格力”、“美的”、“长虹”、“春兰”等名牌空调、冰箱,50%至80%使用的是金龙铜管;国外在华独资与合资制冷企业及美国、日本、韩国及中东、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制冷企业,也在大量使用他们的产品。金龙公司如今生产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产品出口到美国、日本、欧洲、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

思维独树一帜

金龙公司1994年还是一个亏损4400万元、负债率高达116%、濒临破产的集体企业。此前,公司虽然从国外引进一套生产铜管的先进设备,但由于管理不善,加之缺乏技术人才,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在企业奄奄一息之际,没有人愿到这里当头儿。在上级派不来新厂长的情况下,只好让职工一人一票选厂长。结果,时任技术副厂长的李长杰高票当选。李长杰担任金龙公司负责人的偶然,决定了金龙腾飞的必然。

1970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物理系的李长杰,长期做技术工作,虽对企业发展有很多好的想法,但由于无决策权,点子只好烂在肚里。接任厂长后,李长杰终可一展多年的抱负,进行了一系列富有个性的创新。李长杰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盲从,思维上独树一帜。他平时寡言少语,不善与人交往,更不愿出风头,为人做事一直都很低调。他做的很多事情,在外人看来不合“常规”。比如,在公司的组织机构上,从董事会到总经理,到各部门领导,均不设副职。在选人用人上,他看学历不唯学历。每次人才招聘,他都一一面谈。不管是大学生、硕士、博士,还是普通的工人,进厂头一年都同样看待,只有做出实绩证明自己实力的,才被聘到相应岗位上。当然,李长杰的“独树一帜”,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蛮干。他的每一项决策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像前年接收新乡中科院713厂,有人认为他背上了“大包袱”,而他却认为是拣了个“金元宝”。李长杰说 “科技是企业的‘心脏’,企业没有‘心脏’只有死路一条。接收新乡中科院713厂,就是移植它们强劲的‘心脏’。”果不其然,接收713厂后,“金龙”的科研开发实力大大提高,生产技术跃至一流。

靠人才人心

“企业的兴旺一靠人才,二靠人心。”这是李长杰和金龙公司一直持有的理念。李长杰常说:“企业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技术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人心的竞争。”

在金龙公司办公大楼前,有两块牌子格外引人注目:一是“中国科学院精密铜管研究中心”;二是“金龙铜管集团博士后流动站”。这两支力量犹如两个擎天大柱,结实地支撑着金龙的技术大厦,使金龙公司站到铜管生产技术开发的最前沿。由713厂转变而来的中科院精密铜管研究中心,不仅成为金龙公司技术开发的保障,还为金龙引进大批的精英人才,帮助金龙与中科院大连金属研究所和国内数十所知名大学建立了密切的科研开发合作关系。

在招揽精英人才的同时,李长杰毫不放松对自身人才的发现培养。几年来公司先后拿出1000万元奖励厂内各种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人员。目前,金龙公司拥有专利和专有技术20多项。其中四套铜管生产技术标准被列为国家标准,四个系列铜管的性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辉煌的成就面前,李长杰一如既往地十分尊重工人,尊重技术人员。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他都把本月过生日的员工召集起来为他们摆生日宴。在企业扩大再生产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他硬是挤压出资金给技术人员盖起了接待中心。李长杰说:“留住了人心就留住了人才,留住了人才就拥有了技术,拥有了技术就拥有了市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