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首善之区 首善之举

2005-03-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杜弋鹏 我有话说

开栏的话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摆在全党和各级政府面前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为集中反映各地各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本报派出多名记者参加“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系列主题采访活动,他们深入到全国各地城市、乡村,陆续发回他们在各地的所见所闻。从今天起本报将先后推出为这次采访活动开辟的四个专栏:“落实科学发展观・东部新跨越”、“落实科学发展观・中部崛起”、“落实科学发展观・东北振兴”、“落实科学发展观・西部大开发”。我们将通过记者的报道,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各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新成效和典型经验、典型事例,充分展示各地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农民的孩子,分文不多花就坐进名校听名师讲课;进城的农民工,到属于自己群体的图书馆欣赏名著……今天的北京,坚持以人为本,敞开首善之区的宽广胸怀为1700万瞬间人口服务。

服务农民:建立城市反哺农村机制

十六届四中全会全面系统地提出科学发展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据此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对北京而言,虽然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仍然很突出。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成了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据北京市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卢映川介绍,政府将投资向郊区转移,引导社会向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转移,来逐步建立城乡反哺机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2004年,北京市政府投资向郊区倾斜实现了重大调整和突破 城区与郊区投资比例由2003年的80:20调整为60:40,2005年将达到50:50。

资料显示,2004年北京市按照“优化市区、发展平原、涵养山区”的总体思路,郊区基础建设开始纳入全市统一规划,在市发改委管理的政府投资中,投向郊区58.7亿元,同比增长了1.67倍,建设了一批郊区道路、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开始向郊区转移。

与此同时,北京市进一步改善了郊区,特别是山区上学、农民就医以及生活条件,促进了公共服务均衡化。北京市选择实验二小、史家胡同小学、北京十四中等城区优质名校在大兴、通州、顺义等远郊区县具有产业基础的小城镇举办分校,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辐射。鼓励宣武医院等名院采取联办、托管等方式迅速向郊区发展,支持区县疾控中心、乡镇医院等改造升级。

郑各庄一位农民说 “我们农民和城里人一天比一天和谐,我们农民的心情一天比一天好。”

服务民工:从民工们最关心的事做起

北京街头,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外来人。

北京市统计局以2003年11月1日的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出2003全年的外来人口情况 全市外来人口总量为409.5万人,比2002年增加22.9万人,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已经在京居住一年以上。

在北京市党委、政府眼里,他们都是北京人。

来京务工人员最关心子女教育。2004年,北京市执行对来京务工就业的农民子女免收借读费的规定,各公办学校接收了21.4万流动儿童。可是,因外来务工人员居住较分散,而且多在城乡结合部,公办学校无法解决所有29万流动儿童的就学问题。为此,北京市决定,一方面,在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大兴、昌平、朝阳等区,腾出部分公办校专门吸纳流动儿童,另一方面,积极扶持专门接收流动儿童就读的民办中小学。市政府要求,争取用3年时间,使全市所有接收流动儿童少年的民办校基本达标。

今年春节前,首都精神文明办隆重表彰了“来京务工人员文明之星”。

受表彰的文明之星共101名,来自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80余万北京市民通过各种渠道参与投票,评选出自己心目中的文明之星。

2004年,北京市加强了对用工单位劳动合同制度的监控和指导。针对建筑施工工业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建委配合,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了建筑施工企业劳动用工和工资支付管理规定以及工资预留户的指导性意见,连续3次开展专项执法大检查,共检查建筑施工企业1.6万户,涉及农民工98万人,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案件7300余件,累计为15万多名农民工追发工资近3亿元。

服务困难群众:牢记“就业是民生之本”

春节期间,北京许多家庭请的保洁工是北京人;春天到了,许多社区种花种草的人员说话也操着老北京口音……他们属于再就业者。

北京有个劳动模范,有一手码砖好技术。可是,随着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码砖这一行消失了,这位劳模失业了。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得牢固树立就业是民生之本的思想,始终把就业再就业摆在突出的位置来抓。

2004年,北京市开发社区就业岗位143200个,安置失业人员106300人;推行了就业倍增计划,以创业带动就业,征集创业项目245个,向社会公开发布了58个,有101个实现了创业;将有劳动能力的农转居人员、残疾人员和城镇低保人员纳入失业登记和就业服务范围,享受种种就业优惠政策;出台相关办法,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与促进就业来结合的工作机制;深入实施再就业援助制度,加大对40岁到50岁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大力发展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目前北京已建立197家,累计安置就业特困人员13000人,占认定就业特困人员的98.6%……2004年,北京市城镇新增就业2335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74300人,而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保持了全市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据北京市社会劳动社会保障局介绍,2005年,北京还将在开发岗位、落实政策、强化服务上下功夫,在扩大就业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就业质量,增强就业的稳定性,实施“3年30万”社区岗位开发计划,搭建投资、创业和再就业平台,实现1000人创业,带动10000人就业。

中国有句老话,技多不压人。如今,技能多的人,技能高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从某种意义上讲,技能多、技能高的人,也是人才。于是,北京市制定了“三年三百万”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仅2004年就培训城镇失业人员、企业在职职工、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59万人,还实施了“三年二万”新技师培养计划,已经有4600人取得了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

链接:中国的东部地区(背景・数字・示意图) 

背景链接

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它集中了全国半数以上的城市人口,现代化程度最高。这里有丰富的教育、科技等社会资源。区内已经形成了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地带。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代表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先进水平。青岛、苏州、厦门等城市也是全国经济重镇。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东部大都市圈快速发展,中心城市强大辐射作用为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高速引擎,创造了一个整合全区域资源、快速提高竞争力的平台,成为“中国制造”的主力以及技术和制度创新的中心。

目前,东部地区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李大伟整理)

数字链接

・东部地区包括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共10省市

・面积90.5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9.4%

・人口4.17亿,约占全国32.3%

・国内生产总值61393.17亿元,约占全国51.2%(以上数据截至2003年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