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振聋发聩的呼吁

2005-03-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华超 我有话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承载了越来越重的资源、能源压力。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大力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利用效率。正是基于此,前不久3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声疾呼:建设节约型社会刻不容缓(见本报3月3日10版、11版
《建设节约型社会刻不容缓》
―――编者)。院士们的呼吁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92岁的侯祥麟院士说:“在我国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而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要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莫过于建立节约型社会。”宋健院士则强烈呼吁:“从目前情况看来,现在需要把这个问题提到国策的高度,并争取列入国家‘十一五’计划,把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科学发展观的一部分,和谐社会的一部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场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革命。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从工业文明开始到现在仅300多年,人类社会巨大的生产力创造了少数发达国家的西方式现代化,但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生物的延续。所以,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首先要在观念上树立善待自然的思想。对自然界的开发不能是掠夺式的、野蛮的,而应当是文明的,在开发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和节约。对自然界的开发,还必须符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不要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谓“推己及人”,“成物成己”,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这些对于今天我们建立节约型社会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遗憾的是,当前资源的压力和节约的动力,并没有为一些人所接受。生活中,水、电、纸等的浪费,司空见惯。生产中,资源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利用,屡禁不止。节约型社会的提出,已经是多年前的事情,然而,在很多地方仍停留在纸面上。这有观念的原因,也有体制的弊端。在资源短缺的中国,把节约赶快落实在行动上,确实是刻不容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