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一切献给父老乡亲

2005-03-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永林 通讯员 魏兴谋 我有话说

1974年元月10日,中学毕业回乡劳动的巨粉娥由于其出色的工作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就跟她在入党申请书中所写的一样,巨粉娥从此把一切都奉献给了党的事业,奉献给了长武的父老乡亲,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

“植保工作关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不能有半点虚假和侥幸”

巨粉娥的认真在长武县是出了名的,上学时认真学习,成绩优秀;回乡后吃苦耐劳,积极上进,被县上选调到基本路线教育宣传队,历时两年参加了3个村的农村基层组织整顿活动,表现突出,被组织和群众推荐上了大学;上大学期间刻苦钻研,学习成绩优异,被院领导挽留学校任教;参加工作后,严谨求实,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创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1990年,小麦全蚀病在长武县大面积发生,为了研究病情,巨粉娥与同事一起每天清晨就骑着自行车出发,带上干粮,到各监测点提取土样,晚上天快黑了才回家。后来,她又亲自带着土样到杨陵农科测试中心进行测试,从杨凌火车站到测试中心有三四里路,她硬是将近百斤重的土样扛到了农科院。

有一年夏天,巨粉娥到15公里外的枣元村调查病虫害情况,由于第二天县上开会要用有关结果,她骑着自行车抄小路翻沟去枣元,走到半路突然下起了大雨,自行车滑倒摔到了沟底,她自己也顺着山坡向下滑去,幸亏抓住一把藤草,没有滚下沟底。几经挣扎,她带着满身的伤痕和泥水,终于爬上了小路。随后,她折了根树枝拄着,一步一滑地搞完调查,并连夜在村民家里赶写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在农户家里借了一辆自行车,终于在大会召开前,将病虫防治材料送到县政府。

2003年,县上进行有害生物普查,巨粉娥要求农技人员每人下乡调查3次,每人采集5个标本。有的技术员采回病果标本后未及时处理,使标本枯萎、烂掉,因失去鲜状而无法进行研究。巨粉娥知道后,非常生气,不仅原打算每天每人3元钱的下乡补助费不发了,而且花掉的200元车费还让下乡的技术员自己掏腰包,单位不报销一分钱。

27年来,巨粉娥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和超人的工作付出,积极参与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从一名普通农技员逐步锻炼成为全省植保行业闻名的专家。她先后26次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省政府、市政府和省、市有关部门,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和奖励,先后被农业部、科委、人事部、水利部、林业部、农发办六部委授予“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被推选为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省第十次妇代会代表。

她主持参与的《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的研究》、《长武县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咸阳市小麦丰产方》等科研成果获省、市级数十项大奖。1985年10月她任代理站长后,长武县植保站先后18次获得国家、省、市、县的表彰奖励,被农业部确定为全省仅有的13家“全国重大病虫区域测报站”之一,考核结果连续多年在全省名列前茅,2000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先进集体”。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能只挂在嘴边,要在一点一滴上为群众做出样子”

巨粉娥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她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不乱花国家一分钱。

到咸阳、西安出差,巨粉娥大多在咸阳的二弟家中住,不仅自己住,而且还常常带单位其他同志去住。2000年以后,单位有了车,她去外地出差也舍不得坐。她算了一笔账 到西安出趟差,开车去一个来回得花410元。而自己一人坐班车去,来回40元就足够了。去年5月26日,全省苹果病虫害统防统治现场会在洛川召开。同事说路远,坐班车不方便,劝巨粉娥把车带上。她说啥都不干。最后与单位的同事一起,提前两天出发,在咸阳二弟家的沙发上蜷了一宿。第二天到西安乘班车去了洛川。

她生活俭朴,一顿饭一个馍就能解决问题。衣服只要能穿就行,工作服旧了,还舍不得扔,把裤子改成马甲继续穿。去年春节,女儿回家花了130元硬给母亲买了一件外套,此次回家为母亲送葬时,在整理母亲的衣服时,发现那件年前买的衣服仍然放在衣柜里,连上面的商标都没有拆开。

巨粉娥自己花钱很“抠”,却舍得为农民致富花钱。为帮助农民掌握科技知识,她购置了刻录机,把一些科技知识讲座刻录成光盘,免费送给农民看。县妇联搞科技下乡活动,她主动提供车和宣传资料。近年来,县植保植检站为农民群众免费提供的农药、化肥、宣传资料价值6万多元。

对同志,她十分关心爱护。每年春节,她都要给同志们买上礼物,安排司机将大家一一送回,并亲自看望离退休的老同志。与巨粉娥相濡以沫近30年的丈夫李庚生说 “粉娥的工作太忙了,家里做饭洗衣、接送孩子上学的事她根本管不上,至于给子女找工作、家里人有事想用车之类的事,在她手下根本没门。”女儿咸阳师专毕业后,想借她的面子给县领导说说,在县上安排个工作,她坚持不管,女儿赌气去了河北应聘当了中学教师;儿子高中毕业想让她给找个工作,她硬是借钱为儿子买了门面房,让儿子自己谋生,也没有给领导添麻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