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保持学术的尊严

2005-03-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培兆 我有话说

1956年我冲着王亚南考入厦门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读本科。王亚南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是当时的厦门大学校长。他1950年奉中央之命到厦门大学担任校长后,

即创办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经济研究所,并开招研究生。他除亲自给本专业学生开经济学专题课外,还非常重视经济学专业的社会实践,经常组织和引导师生下乡调查研究经济热点问题。即使他自己无法脱身与师生一同前往,也会抽时间下去看望大家,给以鼓励和指点,帮助解决调查中的难题。回校后总要开研讨会,互相交流、切磋、提高。

为了给大量有质量有见解的调查报告和在此基础上写成的论文有个广泛交流的园地,他倡议办刊。先组织编印《经济调查研究集刊》为试刊。后报经中宣部批准,1959年更名为《中国经济问题》正式创刊。全国继《经济研究》之后的第二家经济学专业杂志就这样很自然地诞生了。这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两家经济专业杂志,直到改革开放初,仍有“北《经》南《中》”之称。至今已是历经45周年的资深老杂志了。

由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经济问题》40多年如一日,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鼓励和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探讨、有新见解的学术论文,因而广受作者读者的欢迎和支持。特别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资本论》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十分突出。

1962年发表厦门大学两位教师以草英、攸全为笔名的《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一文、1981年发表于光远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论文和一个相关的《读书札记》,引起全国两次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大讨论,孙冶方、杨坚白、何炼成、蒋学模、刘诗白、卫兴华等等都参加了争鸣。

改革开放以后的1986年发表《“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并不存在》、1988年发表《剥削简论》,也分别引起全国性的热烈讨论。《中国经济问题》以自己独有的学术繁锐与胆识,为繁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培养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

香港《明报》将《中国经济问题》列为是中国改革后最有影响的20家经济学杂志之一。

我在读书时就是《中国经济问题》的热情读者和作者,对它真是情有独钟。负责主编以后的20多年来,更是息息相关,与同志们为它倾心工作,明确方向,坚持原则,立意创新,尊重作者,服务读者,想努力办得更解放些、开放些、科学些、实在些。有些我们坚信正确并且估计其他刊物不可能发表的文章都在《中国经济问题》上发表,虽然遭遇风险和压力,事后都证明是可以讨论的学术问题。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经济问题》是我国最有理论开拓精神的学术杂志之一。为保持和维护学术杂志的尊严与严肃性,《中国经济问题》对失范的学风文风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坚持重质量择优用稿,公开声明不凭关系,拒收版面费,谢绝游说疏通,并声明恕不刊用二人以上合署的论文,以杜绝“搭便车”现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