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家科学技术奖:改革中看趋势

2005-04-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金振蓉 我有话说

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活动已落下帷幕。这一奖项经过几年评选,如今已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每年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自为获奖者颁奖,给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极大鼓舞,成为科技界每年一次的盛事。但一项科技奖要保持权威性必须与时俱进,几年来国家科技奖的改革思路,充分体现了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大势。

国家科技进步奖数量“缩水”大势所趋

在国家科技奖励制度中,科技进步奖在数量上一直占有绝对优势。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为鼓励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而设立的。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中,在300项获奖总数中,科技进步奖就占有244项之多。

在谈到这一现象时,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认为,在国家科技奖设立之初,科技进步奖保持量上的占压倒多数的比例是绝对必要的。在当时,产学研结合还不像现在这样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难度很大,为了鼓励全社会都来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非常需要科技进步奖。从获奖成果的水平来看,科技进步奖主要是纵向的比较,是与我国科技水平的过去比,只要一项成果在过去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有资格参评这一奖项。

而现在,我国科技进步的软环境已经得到大大改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我国虽然还不是专利强国,却已跻身专利大国之列。如今,作为在全社会鼓励成果转化的科技进步奖,其功能正在弱化,而且现在每年能够列入国家科技进步奖层次的成果也可谓数量很大。据有关人士透露,国家科技进步奖从数量上“缩水”已被列入议事日程。

基础研究需要更多的国际认可

在2004年度的国家科技奖评审中,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审逐渐淡化论文数量,更加注重项目所发表论文的质量和国际影响;国家技术发明奖的评审更加强调是否拥有国家发明专利或国际发明专利。这些都说明,通过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引导,我国的科学研究将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科学研究,今后,科技工作者要作出优秀成果,必须要更多地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科技竞争的行列。

从2004年度的获奖情况看,按照新修订的评奖条件,我国自然科学奖仍然有28项成果获得了二等奖,这说明了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已取得巨大成就。但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空缺也让我们看到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与国际水平现实的差距,特别是最高科技奖的空缺,更让我们看到我国基础研究积累的匮乏,我国科技界“大师级”人物的稀少。

引人注目的是,就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召开的同一天,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主任陈传宏说,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今后将邀请海外专家参与。此前的试点表明,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出的成果,与海外专家函评的结果高度一致,这也增强了他们开门评奖的决心,国际学术界的认可成为我国科学研究的更高的标准。

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自主创新落实在国家科技奖基础研究成果评审中,就是实实在在的更多的高质量的论文和更多的国内国际专利成果。

科普事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在新修订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中,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将科普工作纳入到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社会公益类项目的奖励范围。科普奖首次进入国家科技奖励,这一举措意味着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建立以来一次理念上的突破和体系上的创新。

目前,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项目的推荐工作已正式启动。科普项目的评审范围暂限于2000年以来出版发行的科普图书及科普电子出版物,由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作品项目的奖项仅授予公民,所以其候选人应当是对优秀科普作品的创作作出直接创造性贡献的主要作者。

如果说,在国家科技奖已有的几个奖项中,主要是针对科技成果而设立的,而科普奖则是针对提高国民科学素养而设立的。一部优秀科普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决不亚于一项重大的科技成果,由于长期以来我们不重视科普,科技工作者中也有重研究成果,轻科普创作的倾向。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指出,长期以来,我国面向科普研究、科普创作的激励机制几乎是空白,各级政府的科技奖励对象范围中都没有科普的位置。科普创作萎缩、科普精品奇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和儿童缺乏应有的科普教育的现状,严重妨碍了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新的《实施细则》将科普工作纳入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奖励范围,更加明确地体现出党和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这对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此举不但对科普工作者是大喜讯,对科普事业是大喜讯,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长远发展也是利好消息,我国的科普事业将迎来百花竞放的春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