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存在观与当前文艺批评

2005-04-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余三定 我有话说

青年文艺理论工作者熊元义的文艺评论,在文坛乃至整个思想文化界,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他的文艺评论没有局限在单纯的文学层面,他在评论具体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时,善于提出一些思想文化问题并进行理论分析和把握,具有很强的思想穿透力。2005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文集《中国作家精神寻根》和新华出版社即将出

版的文集《面对文坛左右开弓》,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这种理论追求。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文艺批评界在复杂现实面前的众说纷纭,人们感到眼花缭乱,莫衷一是。作者展开对对象的深层分析和本质把握,从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和人的存在观的角度出发,精辟地概括出当前文艺批评界的三大派别:一是彻底否定现实的虚无存在观,二是完全认同现实的粗鄙存在观。在具体分析彻底否定现实的虚无存在观时,认为这种虚无存在观是从人类的某种完美理想状况出发,彻底否认现实的存在,它只看到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看不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辩证联系,这实质上无异于取消了多样的存在。这种彻底否定现实的虚无存在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出现,它虽然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判,但并没有消失,20世纪末以来在文艺评论界还有种种具体表现。

作者所概括的粗鄙存在观,指的是完全认同现实存在的文艺批评派别。“如果真的致力于人文精神的寻找与建设,恐怕应该从承认人的存在做起。”即“承认人的差别而又承认人的平等,承认人的力量也承认人的弱点,尊重少数的‘巨人’,也尊重大多数的合理的与哪怕是平庸的要求。”这种观点非难向上的追求,它要求躲避崇高,警惕壮烈。熊元义尖锐地指出,这种粗鄙存在观只承认人的存在,否认人的发展和超越;只强调完全认同现实,否认“理想”和“崇高”。这是一种满足现状、不求进取的庸人哲学。

在深入地批判虚无存在观和粗鄙存在观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辩证地批判现实的科学存在观。他认为,这种科学存在观既承认人的局限性,又承认人的超前性。它既不是完全认同现实,也不是彻底否定现实,而是要求既看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又要看到现实正是理想实现的一个阶段。也就是说,我们针对现实提出某种理想,与人们在实现这种理想时达到了什么程度是两回事。我们绝不能因为人们完全没有达到这种要求,就全盘否定他们的努力。这种科学存在观既反对片面地追求历史的进步,完全顺应历史的发展,也反对各种各样的脱离历史发展的道德理想主义,即沉湎于审美世界的解放的幻想之中,而是致力于社会平等与和谐,追求历史的进步和道德的进步的统一,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从上述的简略述评中可以见出,我们不但对当前文艺批评发展总的态势有了清醒的认识,而且对作者的理论创新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辩证地批判现实的科学存在观,既是作者长期认真地进行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所获得的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也是他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自觉追求和理论武器,这种科学存在观在他的文艺批评实践中有一个逐步深化和完善的过程,从他总结当代三种人的发展观和思维方式到提出上述三种人的存在发展观是可以看出这种轨迹的。

作者在批判伪现实主义文学倾向、提倡当前现实主义文学深化时提出了中国作家精神寻根的问题。关于中国作家精神寻根问题是作者提出的非常有影响的理论问题。他指出,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中国知识分子包括作家发生了20世纪初以来的第三次历史分化,认为这次历史分化和以往的历史分化不同的是,以往的思想革命战士大多都是从统治阶级分化出来的,现在的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包括作家却是远离基层,浮在上面,在精神上彻底背叛了基层民众,适合的却是狭隘需要。因此,当前中国知识分子包括作家要直面现实,感受基层,超越局限,精神寻根。与当前不少文艺理论研究脱离文艺创作实际、脱离文艺评论实际不同,作者的文艺理论研究与当前文艺创作实际、文艺评论实际是紧密结合的,既有对当前文学的总体把握,也有具体的价值判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