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稳中求进 寻找市场突破

2005-04-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王传军 我有话说

许多人赞许华人在东南亚创造了经济奇迹,然而,在这一奇迹的背后却是一条鲜为人知的、充满了泪水与汗水、充满了拼搏与抗争的商业苦旅。早就听说施振源的大名,但近日才有幸经华人朋友介绍,与施振源面对面坐下。施振

源现任菲律宾源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菲华商联总会副理事长、中国(北京)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理事长等商界要职。其源美集团主要经营钢铁业、五金、棕油等业务,是菲律宾优秀的工商实业家。

气魄与毅力

从青年时代起,施振源就显露出勇于挑战、敢于拼搏的精神。大学毕业后,他并没有像他的同学一样到大企业或跨国公司应聘,而是只身闯荡商海,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苦旅。俗话说:曾经沧海难为水。他的创业之路也是暗藏阴霾,尤其当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时,源美集团也面临市场不景气、本币贬值等多重压力。菲律宾的许多中小型企业都纷纷倒闭破产。施振源面对风声鹤唳的经济环境并没有自乱阵脚,而是冷静地思考对策。值得引以为豪的是通过金融危机的洗礼,他悟出了两个突破性的经营理念:一是,企业应打破成规,敢于引进和充分应用先进的资讯科技来改造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二是,企业应专注本行本业,坚持自身的发展,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寻找到市场新的突破口时才可大胆扩张。

由于出身于贫寒家庭,施振源自幼就领悟到苦尽甘来的道理。从小学到中学,他一边勤奋学习,一边干活补贴家用,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学。大学的学习生活使他受益非浅,为以后崛起于商界打下了学识基础。“万事开头难”,公司创办初期,施振源是全能选手,从工人到文员的工作,从销售人员到总经理的事务都包揽了。每天吃饭和休息的时间不超过五小时。越来越多的问题伴随着公司的成长逐步呈现出来,自己只能憋着一股子劲,一门心思地解决问题,害怕一旦松懈可能就功亏一篑。施振源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和一个习惯,即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和每天必须挤出看书时间的习惯,他将这一观点培植在儿女一代的思维中,同时,自己将这个习惯延续至今。

眼光与决断

优秀的商人应该具备敏锐的眼光和决断力。创业之初,由于资金不足,加之,初出茅庐,对市场比较陌生,因此施振源并没有盲目地决定投资哪一行,而是做点小生意,渐渐熟悉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爬滚打,他发现20世纪50 60年代的菲律宾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各地都在大兴土木,搞基础设施建设,钢铁和五金的市场需求很大,于是,施振源果断地加入到这一行业中。这种敏锐的触角需要不断学习充电才能有效保持,他一贯强调企业家需要自我增值即在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的过程中与时俱进。

施振源有一个极富经营哲理的比喻:市场犹如装满大石块的铁桶,看起来已经满了,其实石块间有许多缝隙可以装沙子,沙子装满了还可以灌水。这是指只要有市场,就有生意可做。企业家应该胸怀天下、志在四方,具有广阔的视野。从钢铁业到农业,这是一个跨度很大的业务转型和扩张,需要勇气和智慧,而施振源成功了。施振源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菲律宾第二代华侨,他主张菲律宾应积极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他认为,农业是菲律宾最长远的事业。邻国马来西亚通过橡胶和棕油出口创汇颇见成效,菲律宾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极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更应该致力于经济作物的开发。因此,他又投身于棕油事业。目前,源美集团拥有两个炼油厂和棕榈树种植园,种植面积已达一万公顷,并向社会大众无私地提供科学种植方法,为振兴菲国农业作出了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