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塔斯马尼亚虎”复活待未来

2005-04-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堪培拉记者 戴军 我有话说


死于1936年的澳洲最后一只塔斯马尼亚虎“本杰明”


塔斯马尼亚虎的复原图

2月间,澳大利亚国立博物馆宣布,由于DNA样本本身的质量问题,再加上现有设备和技术的不足,该博物馆不得不暂时搁置通过克隆技术复活一个业已灭绝的澳洲特有物种――塔斯马尼亚虎的研究项目。该项目负责人说,现在来看,暂停该克隆计划留待将来相关技术更加成熟是更加明智的选择。他同时乐观地表示相信,未来总有一天,这一灭绝物种能够通过克隆复活,重新奔跃在澳洲的蓝天白云下。

是虎还是犬

塔斯马尼亚虎是澳洲特有的有袋目动物之一种,曾一度大量生存于澳大利亚大陆,特别是其南部的塔斯马尼亚岛,现已灭绝。称它“塔斯马尼亚虎”其实有些名不符实,它实际上属于犬科动物,皮毛棕黄色,从外形上看无异于一般野狗;惟一使它与狗不同,与“虎”沾点儿边的,是它臀背部那十来道黑色条纹。但无论如何,从它的学名也可看出,它是犬,不是虎。或许它的另一个名称,“塔斯马尼亚袋狼”要来得更贴切些。

澳洲人有个“爱好” 把东西往大了说,包括动物的名称。这可能与澳洲大陆没有大型食肉猛兽的事实有关。比如有种叫作“塔斯马尼亚魔鬼”(亦称“袋獾”)的动物,听起来壮硕无比,见到实物才知道充其量也就是家猫大小的东西,因体态猥琐加之示威时呲牙咧嘴丑陋异常而得名;“飞狐”这名称听上去又透着怎样的一种意境和风范?其实却不过是一种以野果野花为食的大蝙蝠,倒更像个带翅膀的大耗子,唤做“飞鼠”或许更确切些。了解了这些,再看澳洲人“指犬为虎”便不足为怪。

塔斯马尼亚虎的灭绝

据史料记载,3300年前,南太平洋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澳洲大陆及塔斯马尼亚一带开始有塔斯马尼亚虎出没。1965年,在西澳州和南澳州交界处的那拉博尔平原的一个洞穴中,人们发现了一具风干了的塔斯马尼亚虎尸体,在其他地方陆续出土其化石及遗骨等证据也表明,这种犬科动物历史上曾一度在澳洲大陆以及塔斯马尼亚岛上成群游荡。

1830年,在塔斯马尼亚岛西北部经营草场的一家名为范迪门斯的公司因塔斯马尼亚虎危害羊群而开始悬赏捕杀这种动物。到了1880年,塔斯马尼亚虎已成了公认的害兽,人们凭每张兽皮可向塔岛政府换取1英镑赏金。1888―1909年间,据当时记录共有数千只塔斯马尼亚虎遭捕杀,幸存者数量也受到疾病及生存环境恶化的严重影响而锐减。

1936年9月7日,被圈养的最后一只塔斯马尼亚虎在笼舍中死去。其后1963―1980年间,澳专门研究塔斯马尼亚虎的学者埃里克・吉勒博士在塔岛各地搜寻塔斯马尼亚虎,未果。自此,人们再也没有在野外发现任何这种动物的踪迹。1986年,塔斯马尼亚虎被正式宣布为灭绝。

1999年5月,澳大利亚国立博物馆决定启动运用克隆技术复活塔斯马尼亚虎的项目。2002年5月,克隆项目小组宣布,塔斯马尼亚虎DNA酶复制成功,从库存标本瓶中浸泡着的一只塔斯马尼亚虎的幼仔体内细胞中成功提取了克隆所需DNA。

有人欢喜有人愁

但今年2月,澳洲博物馆囿于现有技术条件不得不忍痛中止塔斯马尼亚虎的克隆项目。消息一经传出,澳各大小报章竞相转载,一时间人们无不为之扼腕叹息,更有媒体干脆报道说“克隆项目已彻底失败”,“该研究项目已遭放弃”,失望之情溢于言表,与数年前该博物馆宣布启动克隆项目时所造成的轰动效应形成巨大反差。

与此同时,野生动物保护主义人士则拍手叫好。他们认为,企图通过克隆技术使塔斯马尼亚虎复活本来就是本末倒置。人们总是这样―――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后弥觉珍贵。与其花费巨额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试图复活已灭绝的物种,倒不如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保护与拯救现有濒危物种,以使其免于灭绝的噩运。比如上面提到的塔斯马尼亚魔鬼,其野外种群在过去的10年间因一种原因不明的面部恶性肿瘤的侵害已死亡过半。如果不尽快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那么若干年后,塔斯马尼亚魔鬼必将重蹈袋狼的灭绝覆辙。

澳洲科学家的知难而退是尊重科学的无奈之举,显然,以现有的技术和条件,克隆复活塔斯马尼亚虎的努力有些力不从心。但澳洲科学界并未悲观,他们相信,这个项目目前只是暂停,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早晚有一天,这一灭绝物种定会被成功复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