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赣州“对接”进行时

2005-04-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刘先琴 我有话说

赣州市在建立和完善“十大体系”过程中,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图为赣县梅林镇红金村老人喜领“退休金”。许军摄

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的赣州,

与改革开放中抢占先机发展起来的南方经济高地,地相接,水相连。然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更加看好的是与开放前沿阵地观念、环境、人口素质同步的“深层对接”,他们正在完善一套渗透社会肌体的全新运行机制,以实现更加长远的快速发展。

“十大体系”促进发展

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政策法规,金融服务、信息网络、人力资源、物流服务、贸易服务、产权交易、口岸服务、技术标准、社会保障,整整十大体系,全面借鉴“长珠闽”国内发达地区行之有效的做法,从本市实际出发,进行创新和再规范。为此,赣州市委市政府历时半年,经历了考察、调研、起草、论证等环节,出台了三十多项文件,进行集中培训。贯彻实施中更是强力推进,毫不手软。政企分开,仅公路局就有3000多名职工需重新安置,“五保合一”的社保费征收机制,涉及数百家单位部门建账造册―――

改革启动不久,就使老百姓感到其实“十大体系”距离自己很近: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拂去了后顾之忧;金融信息体系建设让群众也能“玩转”资本;工商税务搭建的快速通道,使日本东芝公司、香港正威集团等知名企业项目无障碍进入赣州……

正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潘逸阳所言:这项改革虽然是耗时费力的长期行为,但只有实现体制机制与发达地区的“对接”,才能实现产业和其他各方面的对接,最终借助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力量,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新农村”里的笑声

下了公路,一条洁净平坦的水泥路通向龙口镇文院村、通向村民刘东元的家。堂屋内窗明几净,厨房里自来水龙头直接伸向灶台,轻轻拧一下沼气灶的旋钮,淡蓝色的火苗随即燃起。“过去我出门打一袋稻米,也得挑担走个把钟头,现在骑自行车十分钟就回来了,县上搞起的新农村建设,让我们乡下哪一点也不比城里差!”54岁的刘东元满脸兴奋。

刘东元所说的新农村建设,是赣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全市农村普遍存在的收入提高与生活质量特别是生活环境提高不同步现象提出的。决定用5年时间,有效整合全市资源。今年县、乡两级财政就挤出7602.4万元资金,集中用于村镇规划和“三清三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值得称道的是,各县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景。对规模较小,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村落,平整道路,改建厕所,解决人畜饮水,称为自然村落模式;居民较集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以村部为中心,整体规划设计,把诊所、幼儿园、体育场合理规划进小区,建成中心社区模式;邻近城市则建成公寓别墅模式,充分体现实事求是,和谐发展。石城县70多岁的农民书法家赖振疆看到本村邻村的变化,写下了“红联高贴迎三清三改,感谢党恩旧貌变新颜”的对联,贴在自家门口

 赣州“对接”进行时

上接1版 解决致富根本之计作为拥有823万人口、农业人口占80%的农业大市,农民增收历来都是江西赣州市一个沉甸甸的话题。从2004年开始,该市引人注目地启动了“农民知识化工程”。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培训农业实用科技,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的“产业农民”;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向沿海地区和本地二、三产业输送合格的“产业工人”。按照该工程的实施规划,从2004年起,该市每年培训农村新增和剩余劳动力40万人次,其中劳动力输出培训、本地用工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预备劳动力培训各10万人次,用5年时间,全市共培训农民200万人次,使60%以上的适龄农民掌握1―2门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

在寻乌县,全县以果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为牵动载体,统一供应果苗和农资、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组织销售,串联劳动技术服务、专业采摘、运输和流通等中介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分配到产业链中,参与产业化经营。与之相配套的是,该县在农村中普及了无公害栽培技术和标准化生产规程,全县80%的农民拥有自己的果园。去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923元,比上年增加了7.6%。

良好的环境使赣州与发达地区的对接加快了速度,2004年至今年2月,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12家,合同外资额6189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1138万美元,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0834万美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