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王玲:患者的利益永远占第一位

2005-04-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春燕 通讯员 陈英闻 我有话说

拿自己开刀试药

初见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王玲,今年54岁的她架着一副大眼镜、梳着整齐发髻,个子有些瘦小,脸上总是带着祥和的笑容。

王玲在进行烧伤人造皮肤的研制过程中,为了寻找一种止痛效果好的中草药和控制创面感染的最佳方法,她竟然用刀子在自己的大腿上划

出十多个创面,挨个试药。每次试验她都痛得大汗淋漓,好几次几乎休克。然而这种事情何止一次。为了获得临床试验所需的正常骨髓对照数据,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就两次从自己身上抽取骨髓作样本。很多病人经常问同一个问题 “都说化疗会让人恶心、呕吐,非常痛苦,我怎么没感觉 ”对此,王玲总是莞尔一笑。他们不知道,为了减轻他们的痛苦,王玲花了多少心思 她根据不同人的药物敏感度,为每一位病人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液体量的多少、治疗的顺序、副作用的预防等都作了精心安排。

钟南山院士说,他与王玲认识很久了。王玲搞血液病研究经常要做大剂量化疗,很容易感染,而且医院最初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但她硬是坚持了30多年。她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好医生,很朴实,也很高尚。她本来只有初中文化,却凭着顽强的毅力,拿到博士学位,成为主任医师,当上科室主任。2001年10月初,王玲大胆采用国际上先进的脐血移植法,挽救了一个“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生命。这种采用不全相合无关供体的脐血移植成功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当时还是国内首例。面对着成功与荣誉,王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轻言淡语地说 “我只不过是发自内心地关心我的病人,没什么特别的。”

变“红包”为“押金”

血液病主要治疗手段是化疗和骨髓移植,费用动辄以十万计,王玲的治疗方案总是最省钱又能达到最好的疗效。她给科里定了一个规矩,病人能不检查的项目坚决不检查,能用便宜国产药的,就坚决不用进口药。她所在的科室是医院经济收入较低的科室之一,然而,她却很坦然,因为在她的心目中,病人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有一位病人患有高血压,考虑到病人经济条件,王玲比较了院内所有的降压药,还是觉得不合适,就上网搜索,终于查到了一种理想的国产药,每天只需几毛钱。

王玲为患者付出的心血,病人看在眼里,记在心头,许多人为了表示感激而偷偷地向王玲送“红包”,然而,“红包”在王玲面前遇到的永远是“红灯”。1997年3月的一天,江西革命老区的一位农民,带着14岁患白血病的儿子,慕名找到王玲,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偷偷将一个早已准备好的500元红包塞到她的口袋。看着老人充满期待的目光,王玲实在不忍心当面将红包退回。安顿好病人后,她立即把那500元代病人交了住院押金。经过近两个月的精心治疗,病人的病情有了很大的好转。但到出院时,父子俩不但没有回家的路费,还欠医院800元钱。王玲知道后,主动掏了1000元给他们,老人激动得热泪直流。

王玲被树为“廉洁行医”典型,她从医30年来,拒收病人红包上千次,金额达数十万元。王玲的同事告诉记者,其实王玲的手头并不宽裕,作为一个技术级为7级的副师级干部,2000年为购买单位分给她的价值7万元的房改房时竟然不够钱。为购买房改房她已经借了3万多元,连吃饭的桌子都是用茶几代替,一个旧书柜是同事淘汰后她捡回来的,最值钱的那套沙发,也是去年大家“逼”着她买的。可是,为病人不计回报地代垫医药费,谁也记不清王玲做过多少次了。

嫁与白衣誓不悔

年过五旬的王玲一直未成家,一位与她共事多年的同事说 王玲因为病人而错过了组建家庭的最佳年龄,事业就成了她的伴侣,科室就成了她的家,病人就是她的亲友。

两年前,王玲膝关节受伤,为不影响工作,她坚持等到春节前病人少了才做手术。按常规,手术后两三个星期才能下床走动,可王玲心里惦记着病人,手术后第四天,就让护士用轮椅推着去血液科查房。王玲常说,病人无助时,服务态度更和蔼一点,解释病情更清楚一点,回答疑问更耐心一点,对医生而言,只不过是多花点时间和精力,但病人得到的是信心,甚至是生命。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欧景才告诉记者,王玲平常言语不多,但与病人交流却非常多,对病人总是细致入微。她常因抢救病人连续工作数十小时,甚至一个多月都没有离开病房半步,面包开水是她的家常便饭。

为了病人,王玲经常在休息时间因需抢救危重病人而自费打车到医院,每年光这样的花费就有上千元,但她从没有要公家报销过一次。她说 “我选择医生这个职业,那我的上下班时间就是由病人来决定。”

医者父母心,她做到了;不是一天,而是30年如一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