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青藏铁路的“加减法”

2005-04-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高俊 我有话说

一列流线型的全封闭列车以140公里的时速行驶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上。车厢宽敞而明亮,旅客们三三两两地围坐在宽大的玻璃窗前,一如往常地舒适和安逸。车外,成群的藏羚羊在一望无际的可可西里草原上安详地吃着草,一

队调皮的藏野驴撒着欢地和火车赛跑。目光的尽头,连绵的雪山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中国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 铁一院 为我们描绘的青藏铁路。再有两年,这一幕就将在世界屋脊成为现实。建设这样一条长达1000余公里的大干线,只花费了不到300亿元 拿青藏铁路设计总工程师李金城的话来说,这全是做好了“强本简末”这个“加减法”的功劳。

高技术打造“数字化铁路”

李金城告诉我们,为在不增加投资的前提下大幅提高青藏铁路的整体运输能力,铁一院狠做“加减法”,在“强本简末”上下足了功夫。他们对全线各个环节、各个专业的工作都进行了整理、反思和调整。在满足运营需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简化了辅助设施和设备。同时,以提高青藏铁路的信息化水平为依托,对全线的生产力布局进行了优化。经过调整,青藏铁路的设计标准又有提高,全线最小曲线半径大于1200米的路段超过70%,全线设计时速超过100公里,最高时速达140公里。全线34个车站中有23个站实现了无人化自动控制,机车交路更是长达1110公里,大大降低了人员配置,使青藏铁路的用工数从上万人减少到不足500人,也创造了每公里用工人数最少的全国纪录。同时,引进和开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和新装备,在全线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GSM R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并与GPS卫星定位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基于无线通信及列车定位技术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实现了通信和信号技术的深度融合,率先实现了列车控制信息的无线传输,充分体现了“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把青藏铁路打造成了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铁路”。

高原冻土工程实现“三大转变”

说起青藏铁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冻土”,可以说“冻土”是青藏铁路之“本”。为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确保铁路的安全可靠并从根本上减少今后的维修和养护工作量,建设者可谓历尽了千辛万苦。

从2001年开始,每一个新年的第二天,李金城都要亲自带队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全线冻土调查。几年来,坚持在每年冬季和夏季沿青藏铁路进行两次寒暖季调查,坚持部署开展沿线800多个测温孔的连续地温观测;几年来,对青藏铁路的550公里冻土区域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察,共完成钻探量13万米、土工化验16万组、综合物探剖面380公里……这些工作,为准确掌握冻土的变化情况和冻土工程措施的有效性积累了大量科学翔实的宝贵数据。而早在青藏铁路建设初期,铁一院根据不同地温分区、不同含冰量、不同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选定了5个试验段,进行大规模的现场试验与科学研究,并将其成果用于动态地指导设计和施工。经过几个寒暑季节“冻融循环”的考验,证实了冻土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高原冻土工程的“三大转变”,即对冻土环境的分析由静态模式转变为动态模式;对冻土工程的处理措施由过去被动保温的模式转变为主动降温的模式;对冻土由添加剂单一的冻土工程防治手段转变为多管齐下的综合治理措施。决定性的“三大转变”,为把青藏铁路建成世界第一流的高原冻土铁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更加确立了我国在高原冻土工程这一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简末”与“强本”的高度统一

青藏铁路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关注,除了工程本身的难度,更多的是因为其脆弱的生态和独特的文化。设计者从铁路选线的第一个环节开始,就将青藏铁路作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工程来对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线路对环境的切割。在设计环保项目时,他们邀请国内著名的高原动植物专家共同赴现场勘测。在每一项工程上马之前,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必须经过批准才开展审查设计文件,这在国内也是一个创举。同时,青藏铁路还是中国所有工程项目中第一个考虑野生动物通道和第一个开展高寒植被恢复与再造试验的。植被、动物、水源、湿地、景观甚至地下的水文条件,都是青藏铁路要保护的范围……环境保护,已经成为青藏铁路的又一个“本”。青藏铁路的环保投资占总投资的7%,创造了中国大型工程的又一个纪录。

为克服高寒缺氧对人体生理的影响,铁一院在设计中大量减少站房设置并广泛采用新技术,以信息化的运输管理和先进的机车车辆,实现了用最短时间通过高原和“免维修、少维护、无人化管理”的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了“简末”与“强本”的高度统一。

无论从专业还是从投资来讲,建筑专业都只能算是青藏铁路的“末”,而铁一院在青藏铁路的站房设计中,对每个车站都至少做出三个不同的方案进行优化比选,使建筑作品充分体现了功能、景观、艺术和适用的完美结合,成为青藏铁路的一大“亮点”。

翻开青藏铁路站房设计图,一股浓郁的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传统的藏红、玉白及灰色等藏式主导色调,古朴典雅的建筑材料及门窗装饰构件,以及在统一协调的总体风格下形成的一站一景的个性化造型,有的像毡房,有的像哈达,还有的干脆就像是一座笨拙可爱的牛圈。虽然沿线车站的总面积由30万平方米减少到了10万平方米,但却更具人性化,更有特色,也更加和谐,更加安宁。

纯净的天空,安详的牧场,自由的生灵,繁忙的铁路,这一切构成了一幅隽美的画卷……这已经不再是梦幻,而是即将呈现在眼前的现实。

图为4月3日,中铁十一局职工在西藏拉萨市当雄县境内铺轨。新华社记者觉果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