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促进中部崛起的六大战略重点

2005-04-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卢福财 我有话说
近年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明显慢于其他地区,出现了所谓的“中部塌陷现象”。中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无疑是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继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的又一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结合中部九省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要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好
如下六大战略重点。

    一、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发展

对中部地区各省来说,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一环,就是要树立工业立省、工业强省的观念,坚持不遗余力地加快工业发展。首先,不断延伸资源深加工产业链,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变资源优势为工业优势,变工业优势为经济优势。要看到,中部地区具有无与伦比的资源优势,如河南、山西的煤、铝、钢铁,安徽、江西的有色金属等,以前都只是低水平地使用资源,资源的价值增值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其次,改造现有企业,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作用。中部地区有许多老工业基地,如河南的洛阳、湖北的武汉、山西的太原等,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昨天,但由于没有及时进行改造,有的已大大落伍了。应该通过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造使其重新焕发青春,为本地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第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完善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发展的有效区域组织形式。要把完善工业园区的基础建设与创新管理体制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工业园区的吸引力和聚集力。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一批以优势产业群为主体的特色工业园,并促进园区健康发展。第四,以产业为主线,以大企业为龙头,通过专业化协作与配套服务,大中小型企业并举、共同发展,实现工业的产业集群化,发展块状经济。集群化是现代工业发展的新趋势。区域产业的集群化能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区域产业特色,从而提高区域竞争力。不同地区要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等选择不同产业进行集群化发展,避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要形成开放创新的区域形象和文化,以利于产业集群化发展。第五,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方面要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实行引进来的策略,引进省区外和国外资金,另一方面要鼓励省内企业走出去,实行国际化经营策略,利用省外和国外的市场,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农业的健康发展本身就是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部地区要完成工业化,农业的快速发展是必然要求。从长期来看,没有农业的发展,工业化是无法真正实现的。在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发展还有其特殊的意义。中部地区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占全国10.7%的国土养活着28.1%的人口,粮棉油产量占到全国的30%至40%。2004年,全国粮食增产的56%来自中部,稳定中部粮食生产,就稳住了粮食安全的大头。中部九省乡村人口、农村劳动力资源、耕地面积及生产粮食分别占全国的44.5%、45.93%、42.16%、45.89%,提供60%以上的商品粮食,70%以上的农产品。中部九省农村劳动力数量高达2.8亿(含超过60岁和小于18岁的劳动人口)。中部地区是“三农”的主体部分。科学发展观要求工业和农业互为市场、互相促进、协调增长、统筹发展。只有工农、城乡需求互相满足,国民经济才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农业产业化就是用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农业。为此,首先要建成优质高效的农业结构,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其次,要建成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体系,要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发展农村中介组织,通过农业产业链的联动作用,带动农户发展种养和加工业。再次,要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科技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最后,要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优化农业政策环境,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增加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三、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壮大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发展落后是制约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中部地区崛起既要充分利用必要的政府投资,又要通过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国(境)外资本,但更重要的是应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壮大民营经济。为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制度性和人为障碍,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要切实转变轻视民间投资的传统观念,改善软硬投资环境,扩大民间投资的准入范围,降低民营企业的准入门槛,促进民间投资增长。要在普遍增加民营企业数量的基础上,扩大民营企业的规模,增强其实力,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要形成一批实力强大的知名民营企业集团,并通过这些集团带动民营企业的全面发展。要注意形成民营企业群落,发挥集群效应,改变分散的经营状况。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快培养民营企业家队伍,提高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四、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中部地区是我国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人力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充分利用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中部地区要源源不断地为东部地区、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价廉质优的劳动力。通过大量的劳动力输出,既满足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又解决中部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中部地区由于大量人才外流所形成的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随着中部地区自身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但长期人才外流形成的中部地区人才“洼地”现象正严重制约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为此 一要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挥传统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的作用,开发技术与劳动双密集的技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二要改革用人机制、激励机制,研究制定有关的措施和办法吸引国内外、省内外优秀人才来参与创业、科研。对引进的人才要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完善收入分配机制,鼓励技术、管理投入收取相应报酬或拥有相应权益。实行企业管理者、技术发明人和职工的持股、控股办法,允许在产权结构中保持一定的创业股、管理股、技术股,使技术和管理转化为资本和股权。三要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加大教育创新的步伐和力度,增加教育投入。要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教育结构,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要提高广大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

五、加快城市化进程,构建现代城市群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为此,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城市化进程中,既要发展小城市,也要发展大城市。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对于50万或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必须大力发展,与此同时,要构建中部地区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中部地区必须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沿京广线的“纵向”城市群,沿长江的“横向”城市群。依靠两大城市群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形成中部新的经济增长带。

    六、加快体制改革,增强经济活力

中部地区长期不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人们思想观念陈旧保守,体制机制不活,经济活力不够是客观事实。时不再来,中部地区要有紧迫感,要在思想解放、改革创新和狠抓落实等方面,鼓足超越东部的勇气,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充分利用制度变迁促进经济增长。要注重发挥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遵循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法则,增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要素的配置功能和聚合功能,优化经济结构,引导各类资源和要素向商品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政府职能由直接管理型向优质服务型转变。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把真正属于企业的权力还给企业,把属于市场的功能还给市场,把属于社会的功能还给社会,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