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恭城农民给县乡干部“算”政绩

2005-04-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刘昆 我有话说

在广西,恭城的名声很大。刚到南宁,记者就不止一次听到对她的赞美 这个人口不足30万的瑶族自治县,1983年便探索发展生态农业,现在已经成了全国建设“富裕生态家园”的典范。

但县城所见让人失望:街道窄而弯曲,两旁建筑略显陈旧。白天不太热闹,晚上更显冷清。这样的县城,即使在西部也有些落伍了。

第二天一大早便往村上赶。距县城5公里的平安乡黄岭村,在全县最早建沼气池。进村的水泥路从一眼望不到边的果园间穿过。明媚的阳光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50多岁的龙长佳说,没用沼气时,村里人都是到村后的黄岭山上砍树做烧柴。后来黄岭被砍成了“秃岭”,村里唯一的水井也枯了,每天24小时都有一半的人在井边等水,还经常因此发生争吵。20世纪70年代末,县里在黄岭村试点搞沼气,用沼渣作肥料种水果。

龙长佳种了14年水果,在村里算种得比较晚的。这几年,他的4亩柑橙,丰欠平均亩产3500公斤,每年总投入5000元左右,纯收入约14000元。10年前,他家修了一栋3层的楼房,当时在黄岭村是第4户住进楼房的人家。“现在90%都是这样的房子了,而且建得越迟,设计得越好。”龙长佳说。他家的果园就在房前,站在水泥地面的院坝旁,青翠的果树伸手可及。“别看树这么多,坐这么久了,你看有没有蚊子 有没有苍蝇?”怕客人不信,龙长佳还非得带着我们看果园边上的小水渠:“连这里面的水都是清的。”

年人均收入2002年已达3860元的黄岭,还不是恭城最富的村。在距离黄岭几十里地的横山村和红岩村,还利用生态农业搞起了旅游。红岩村第一批办农家乐的31户农民,去年户均服务收入超过了2万元。

恭城曾经是桂林最落后的一个县,全市8个旱区,恭城就有2个。20世纪70年代末,当地人口增加,土地减少,烧柴砍树使山越来越光,旱情越来越严重,很多地方慢慢变得无法再种水稻了。80年代初,全县逐步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以养猪为龙头,猪牛粪便产沼气,沼渣作果树的肥料,后来又逐渐推广人畜分离的规模饲养和集中供气供肥。经过8届班子20年持续的努力,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7.1%。山绿了,井不枯了,水也清了。现在,恭城已是全国闻名的生态农业示范县、中国柑橙之乡、中国月柿之乡。200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23元。

“沼气是群众的福气。”县委书记蒋洪很敬重启动生态农业工程的那届班子 当时流行上工业,来得快,政绩明显。在农村几年不作为,也看不出什么差距,花几年大力气也不一定能看出成绩。他没忘向我们表示歉意:“我们的县城还不像你们希望的那么漂亮。”

果农黄萍算了另外几笔账:3年前,硬化路通到每户人家,每个农民只花了15元。路修好后,带车上门的老板多了,水果销得快,价钱也卖得更好了。村里以前的小孩,每年要吃几次驱蛔虫的药,现在基本不用了。原来大人小孩长疥疮的很多,附近几个村子,这几年一个得皮肤病的也没有。以前一年打几次高度农药虫还不死,现在农药几乎不用了,虫反倒少了。“是不是环境好了,果树都变得更健康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