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名师工程”要名副其实

2005-04-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志蔚 我有话说

近年来,许多高校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创建“一流大学”,纷纷启动了“名师工程”。然而,有些问题需要明确的时候,就遭到许多教师的质疑。

名师不是评审出来的而是自然生成的。所谓名师是指那些在教育工作中,人格高尚,成绩显著,影响较大,在一定范

围内十分自然地为同行所熟知,为学生所欢迎,为社会所认可,具有相当名气和威望的教师。上海交大普通教师晏才宏,多年来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他的电路课讲得生动形象,学生称之为“魔电”。晏老师之所以成名,归根结底靠的是自己高尚的人格、高超的水平、精湛的技艺。晏老师的名声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师生的心目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过去,北大名师鲁迅、胡适、沈从文、邓广铭等,没有一位是评审出来的。

学生不满意、不公认的教师不是真正的名师。名师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们时时处处都是学生的楷模,同行的榜样。没有学生,就没有名师。当前大学生对学校重科研、轻教学导致的教学水平下降是不满意的。学生不满意的教师,即使科研再出色,所谓的“名师”也会黯然失色。晏老师教学十分精彩,更重要的是他把“教书育人”作为人生崇高的追求。病逝前,他在“最后一课”遗憾地说:“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你们就是我未完成的艺术品。”比起那些年轻的教授、副教授,晏老师没有什么科研成果,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的声望,因为学生就是他的科研成果。

名师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的成长发展同样如此。如果违背这个规律,“拔苗助长”,往往难以服众,欲速则不达。晏老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多年来他一直潜心教学,研究教学艺术。他在家里单辟一间“答疑房”,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这种行为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他热爱学生的必然结果。他的人格魅力、教学水平、教学艺术及其名声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不懈追求的结果。

名师的成长不应受学位、职称和指标的限制。一些“名师工程”实施方案规定名师必须具有高学位、高职称,这也是非科学、非理性的。现实中,大学讲师、助教出类拔萃成为名师者不乏其人。“感动中国”的晏老师临死前还只是个讲师,也没有很高的学位,如果用上述条件衡量,仍然不够格。但晏老师却是名副其实的教学大师。至于按照评先进的办法,规定“名师”的指标,离“名师”的真实意义就相差更远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