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别让上体育变成看体育

2005-04-2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对话人物・周登嵩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主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教育部基础教育

(体育组)国家课程教材审定委员,200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对体育的热爱应发自内心

教育周刊:在学校会有这样的情况:上体育课时,部分学生不穿运动服,准备活动做得也不规范、不充分。在自由活动时间不是练习,而是聚堆聊天。当问到是否喜欢上体育课时,一些学生说:没意思。在不少学生的理解中,体育,那是副课,换一下脑子而已,它似乎已经不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周登嵩:体育在学校首先是一种教育活动。光绪29年(公元1903年)我国开始引进西方近代教育,同时也就引进了体育。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崇尚“静”的民族,厌动、求静,“学而优则仕”,在中国文化中占主流。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就是,对做父母的来讲,不会想着要去运动,所传递给孩子的是“安静”的思想。而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从家长到孩子都崇尚“考什么我学什么,考什么我念什么”这个过于实际功利的观念。如果学校和家长对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理念还是智育第一,一切围着高考指挥棒转,如果考试制度得不到完善,体育就永远不会得到重视。

教育周刊:学校体育得不到重视的现象确实令人担忧,在这种状况下,现在某些地区的中学在逐步取消体育中考加试,体育分数也逐渐不再排入总分内,您对这一现象是如何看的?

周登嵩:中国引进西方近代教育后,学校体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体育课从小学开始到大学二年级一直为必修课,长达14年之久,每周学时为2―3个,这在世界上很多国家中,从数量上看是做的比较好的。这与我们国家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措施有关,强制不是理想的方式,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对体育产生兴趣,自觉地热爱体育。但目前取消中考体育加试这样的强制措施还不是时候。近几年的全国性青少年学生体质测试调查发现,学生体质的一些指标下降。虽然不是所有指标,但在耐力、力量、柔韧性和肺活量等方面,尤其是跟发达国家即使是周边的韩国、日本比,我们还是有差距。虽然孩子在长身体这一段时间一般不会表现出健康问题,但却有可能使遗传归递的可能性发挥不出来。而身体基础没打好,成年后工作上的持久耐力创造力、老年后的身体状况都会比长期锻炼的人要差,到时再补就是走弯路。

上体育成了看体育

教育周刊:除了文化观念因素之外,学校体育器械缺乏,教学内容单一,方式不够灵活,显然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制约学校体育的一个障碍。您认为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应如何改进呢?

周登嵩:有一例子:一个班有70多个学生,一个篮球,一节课45分种,一人一节课可能只摸一下篮球就下课了,这不是运动课,而是“看”体育课,透透风而已。因为我们是教育大国,人口数量大,但体育人口比起西方发达国家的占人口总数60%―70%左右,我们只有35%左右。同时,我们是个发展中国家,这就必然存在体育器材不足的现象。再从学校体育本身看,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还存在问题。过去的教学方法就是成人化的训练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过,这种情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新课标推行后,许多学校引进了很多新的项目,包括飞标、独轮、网球、保龄球、野外郊游、攀岩、游泳、健美操、跆拳道等等,来适应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另外,在教学方式上,推行“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并在体育运动中贯穿人性化的内涵。他爱学什么,我们要考虑他的兴趣;他有合作的要求,我们要考虑与他交流的途径;他有研究的需要,我们要考虑给他提供探究的空间。保证活动的场地、器材、机会,激发和保持他们运动的欲望。让学生在运动中充满欢乐,再到产生兴趣,最后养成运动习惯,让体育塑造人的个性的特殊作用发挥出来。

让学生感受体育的精神魅力

教育周刊:不少外国公司招聘职员的时候,常常问他喜欢的运动是什么,以此了解应聘者所具有的性格,他们对体育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周登嵩:这和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有关的。他们崇尚健美、崇尚竞争、追求个人价值。充沛的精神状态、再加上产生于西方奥林匹克的运动精神,使运动有了人文精神的支撑。而且西方一些国家早已经历了工业社会发展期,政府重视,体育设施建设相对完善,社区运动场地建设完善,为居住人员提供了方便。

现在必须意识到,体质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家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尽管现在是信息化社会,体力劳动在减少,劳动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也很高,但最终它还是要靠人去掌握。需要大脑系统的健康,神经系统的协调和非智力因素包括意志力、合作精神、道德能力、困难承受力等等的支持,来共同完成。在这方面,体育所起的作用是特殊的,那就是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思想道德、意志力等的教育。在学生身体发展的敏感时期青少年阶段,体育不仅仅是强壮体魄,它把抽象的非智力因素化为具体的、可感受的东西。像在一场篮球赛中,学会在何时、何地和别人合作;比赛进行长时间后,体会意志力是什么;比赛处于劣势,你就会明白困难承受力是怎么一回事。这个效果是说教所达不到的。

近代以来,国内外很多有识之人士对运动都有独到深刻的见解,日益认识到体育所有的价值,我们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告诉和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精神魅力,让运动这个形式有血有肉。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们的青少年在国际化的竞争中除了头脑的竞争,不可避免的还有体质的竞争。所以要想从一个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使我们民族在体质的竞争中也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就要把好学校体育教育的关,特别是国家必须通过完善高考制度,让学校真正做到“德智体”三育并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