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远红外自由电子激光出光的启示

2005-04-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 我有话说
杜祥琬1938年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应用核物理与强激光技术专家。曾主持核试验诊断理论和中子学的系统性研究,是我
国新型强激光研究的开创者之一。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经过长达八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远红外自由电子激光(FIR―FEL)的研究,终于取得突破,实现出光并多次重复!这是我国新型激光技术领域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喜成果!我向这个研究群体表示由衷的祝贺!同时,作为一个一直关注这项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我在兴奋之余,也有一些思考。

决定一个科研方向的取舍,要抓住它的物理本质,透彻地分析它的特点、难点、价值和发展前景,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判断,并且坚定攻关的决心。

在决定一个科研方向之前,首先要通过严谨的论证,分析它有没有无可替代的优点,有没有独特的应用前景,以确定该方向的必要性。然后还要分析它有没有原理性的障碍,有没有不可逾越的,或难以克服的技术困难,以判断该方向的可行性。从而对科研方向的取舍做到心中有数,不为一时舆论“气候”的冷热所动。

正是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对一些研究方向作出了“不为”的决策,唯对自由电子激光情有独钟,执着不舍。

从物理上,我们认清了它在成员众多的激光家族中,独具波段可设计性和波长可调性,光束质量和波形结构优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能带动多项学科和技术的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由此,明确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国内外同行的实践和技术分析中,我们认识到它虽然困难,却是可克服的、可实现的。实际上,它的“存在定理”已经证明。由此,我们明确了它的可行性。因此,我们才下定决心“要为”、“要干”这件事,并且有信心成功。只有科学求实、潜心钻研、认真解决每一个具体技术问题,才能在高技术的研究中取得突破。

虽然明确了远红外电子激光是必须做的,也是可行的,但要把它变成现实,难度却很大,特别是对电子束的质量要求极高。正如自由电子激光专家尼尔所说:“自由电子激光不自由。”“一百件事,做好了九十九件,还是出不了光,必须百分之百。”在这几年中,在工作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也曾试图做出光实验,结果是欲速不达。这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种精密的高技术研究,是硬碰硬的事,容不得一点浮躁,只能潜心钻研,战术上充分重视和细心。充分认识并认真解决每一个环节的技术问题,使每一个技术参数到位。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只有全系统从头到尾都充分准备好了,成功的曙光才会到来。

科研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人,特别是带头人。科技工作者不仅要有优秀的科技素质,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在这八年的征程中,研究曾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和决心,是很容易动摇的。在“自古华山一条道”的中途,有一块大石头,上写“回心石”三个大字,很多人走到此处,已是疲累不堪,想回头了。只有那些懂得“成功在于坚持一下”的人们,才会胜利登上山峰。这支研究团队深谙此理,他们执着追求、坚持不懈,终于度过了黎明前漫长的黑暗,走到了今天这个辉煌的转折点。

这支团队取得成功的因素还有一个,那就是艰苦奋斗。对于今天的科技工作者来说艰苦奋斗并不是要去“吃糠咽菜”,而是要理解高难度的科技攻关,必然是包括脑力的、体力的和精神上的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

这也是一支耐得住寂寞的队伍,自由电子激光在国内外曾有过十几年的低潮,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坐冷凳”的工作。然而,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成就都是来自对科学真理的非功利性追求。今年是世界物理年,1905年爱因斯坦连续发表了六篇重要论文,创立了相对论,发展了量子论。当时他地位并不高,名气并不大,他发表这些论文是出自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并没有想着什么报奖、评职称之类的事,结果却得了个大大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奖是他工作的结果,并非他追求的目标。“两弹一星精神”的实质也是这样的:远离浮躁,甘于寂寞,坚韧不拔,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品格。

出光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前面的路还很长。不仅要稳定可靠地出光,还要优化结果,还要进一步把它做成一个有用的研究和应用平台。这是我国的第一个太赫兹光源,不仅在材料科学等研究领域十分有用,还可以在这个装置上进一步掌握自由电子激光的规律,发展新的相干光源,并带动有关学科的发展。前途宽阔,任重道远,呼唤着有志气的青年朋友再接再厉,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