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学喧嚣下的重要路标

2005-05-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谢有顺 我有话说

收入《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奖作者作品集》这套丛书里的六位作家,都是国内的文学名家,因为他们在2003年度里出版或发表了重要作品,荣获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现在,将也们的作品集结在一起出版

,不仅是为了留存一种语言记忆,也是为了展示一种文学的可能性――在我看来,这六位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见证了文学的某种创造性和自由精神。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关注“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及时出版这样一套获奖者的文丛,除了有历史存真的意义,还可以让我们领略这个文学奖业已形成的小小传统―――每一个获奖者的坚定存在和优秀作品,如同洪水中的石头,总是沉潜在洪水的喧嚣之下,慢慢的,他们就构成了某一文学传统中的重要路标。莫言的写作一直是当代中国的重要象征之一。他通透的感觉、奇异的想象力、旺盛的创造精神、汪洋恣意的语言天才,以及他对叙事探索的持久热情,使他的小说成了当代文学变革旅程中的醒目界碑。他从故乡的原始经验出发,抵达的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隐秘腹地。他笔下的欢乐和苦难,说出的是他对民间中国的基本关怀,对大地和故土的深情感念。可以说,他的努力,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文学的整体面貌;韩东的小说则通过对陈旧传统的自我断裂,对日常生活的深度介入,成功地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领域。他的小说往往于细微处见真情,于轻松中见沉实,于冷静中尽显温暖和坚韧;王小妮的诗歌优雅而锐利,她的语言简单而精确。她置身于广袤的世界,总是心存谦卑,敬畏生活,挚爱着平常而温暖的事物。她迷恋词语的力量,并渴望每一个词语都在她笔下散发出智慧的光泽和悠远的诗意,她的写作充分体现了诗人在构建诗性世界时面临的难度,以及面对难度时诗人所能做的各种努力;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王尧则素以研究“文革文学”和散文史著名。他的学术视野开阔、广博,思想立论谨慎、严密。他通过梳理原始史料而建立起来文学视角,为求证当代文学中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他的努力,为文学研究如何从纸上空谈回到具体的现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须一瓜的小说是当代文坛最为生动的文学景观之一。她深厚的写作积累,丰盈的小说细节,锐利、细密的叙事能力,使她得以洞悉生活路途中那些细小的转折和心碎。她重视雕刻经验的纹路,更重视在经验之下建筑一条隐秘的精神通道,使之有效地抵达现代人的心灵核心。她把写作还原成了追问艺术,但同时又告诉我们,生活是禁不起追问的。

记得余光中在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演说时,曾以一句“在岛上写的文章,最后总归要传回中原”作结,获得喝彩。而我想说的是,发端于广州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它的影响疆域必定会超越中原、像文学本身一样辽阔。令人高兴的是,莫言、韩东、王小妮、余光中、王尧和须一瓜等人,率先成了这一文学事件的历史见证之一。因此,阅读也们的作品,正是了解当代文学现状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奖作者作品集》《复仇记》 莫言著 华艺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