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按照“三个面向”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2005-05-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郑元宁 我有话说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和我国教育实践相结合,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科学地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对于深化我国教育改革与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才培养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它必须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三个面向”的思想,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就要继续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构建人才培养创新工程,培养适应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面向现代化”,培养具有现代化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战略任务。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足够数量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是宽厚的知识结构和精深的专业的统一;在能力上,应是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的统一;在意志品质上,应是创新精神和求实态度的统一。它要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高校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学改革发展的主题,用新的人才观念指导教学工作,推进教学改革。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功训练,为学生提供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锻炼能力的途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形成博、专、能的综合素质。

“教育面向世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当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要按照国际化标准培养人才。为此,高校就要着力培养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师资和员工队伍,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和项目合作,增派出国留学人员。只有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效益才可能适应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教育面向未来”,培养21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教育要面向未来,高校教育改革必须从自身特点和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出发,使现在的教育能够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以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去认识教育、思考教育、办好教育。因此,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长远的发展;不但要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且要充分考虑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教育面向未来,就是要求高等学校必须从21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国际竞争的高度来思考和审视人才素质培养工程,肩负起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根本任务,培养适应21世纪具有国际竞争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竞争是一个民族的内在动力,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21世纪高校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要求。高等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树立艰苦奋斗、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敢为天下先的思想。重视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前列去迎接前进中的各种挑战。

“三个面向”的思想,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关系到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 (作者为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