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

2005-05-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海 鲍献文 我有话说

斗转星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学基地已走过了十四个春秋。在第十届本科生即将毕业之际,人们不禁想到为基地建设呕心沥血、默默耕耘的教师;想到曾在基地学习和奋斗过的广大学子;想到基地发展壮大历程中的每一个瞬间。

中海大海洋环境学院 原海洋系 是1991年我国首批设置的十五个“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

养基地” 简称“基地” 之一,1999年经教育部验收挂牌,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地。

该基地拥有一支强有力的学术梯队,是我国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国家重点学科。物理海洋学设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岗位,现有讲座教授1人。基地有教师5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21人,教授35人。基地班教师中7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1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基金”资助者1人,进入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1人,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4人。

基地依托的海洋环境学院目前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点3个 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 ,本科专业3个 物理海洋学、应用海洋学和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 ,是海大“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自1999年挂牌以来,《海洋科学导论》不仅被列入国家百门精品教材,而且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另有国家重点教材1部 《物理海洋学》 、国家名牌课程建设项目4项。还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教学奖10项。

基地建立以来,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

一、人才培养体系特色鲜明

基地实行通才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加强基础,传承特色,以人为本,改革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课程按照本科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工作技能教育四个层面和理论性课程、研究性课程、创业性课程三个模块进行设置。强化数学、物理、计算机、外语和海洋学基础,配备高水平师资,选择国内外先进教材。数理课程按与数学专业和物理专业同类课程的要求组织教学。在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海洋科学研究必备的分析软件和模拟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外语教学和训练四年不断线。增加化学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和海洋调查课程的教学与实习。

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基地倡导“多听多看多讲,动手动脚动脑”的教育理念。把参加学术报告和科技讲座列为学生的必修项目,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千里耳”。据不完全统计,从基地挂牌以来,共组织各类讲座近200场。鼓励学生多看海洋科学研究论文、多看专业知识文献、多看其他学科的学术进展,并把它们列为必要的教学参考内容。在教学计划中,尽量多安排一些机会让学生上讲台、上论坛、上沙龙,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演讲能力、表达能力。

在各项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基地有意识地多安排社会实践、科技探索、观摩、参加会议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出国门,开阔视野、开阔思路。到目前,基地已安排学生100多人次参加重大项目的海上调查,28人顺访日本和韩国,1人顺访澳大利亚,王展坤同学参加了2002年南极综合科学考察。基地已派遣周磊等5名同学赴美国完成学士学位毕业论文。基地通过“准研究生”形式,让部分学生在高年级进入海洋学基地教师的课题组,定期参加学术活动,引导学生进入研究者角色。这些“准研究生”耳闻目睹了海洋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亲身体验科研工作的细致与艰辛,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基础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和升华。

二、人才培养基础平台初具规模

基地的实验教学依托流体力学实验室、海洋调查实验室、海洋数值模拟实验室、卫星海洋学实验室、物理海洋实验室以及海上实习基地“东方红2号”调查船实验室。近年来,通过国家对基地的投资,并结合学校“211工程”、“985工程”的学科建设经费,逐步更新、改造和建设了上述实验室,使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计算机是海洋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海洋学基地对此十分重视,除依托校计算机中心外,还组建了基地专用计算机应用实验室,并发展成为海洋数值模拟实验室。该实验室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常规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注重提高学生在海洋科学研究中数值模拟计算方面的能力。

随着海洋遥感在海洋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愈显重要,基地专门开设了卫星海洋学课程,建立了卫星海洋学实验室,2003年购置了极轨气象卫星资料微机接受处理系统。这一系统的建立,提高了信息提取能力,增加了实验教学内容,有力支持了卫星海洋学课程教学。

图书资料是教学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学生开拓视野的源泉。目前,基地班学生可在各实验室和电子阅览室通过联网计算机24小时访问数字图书馆。其中文数据库主要包括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几乎涵盖了国内重要学术期刊近10年的论文原文。外文全文数据库主要有ElsevierSDOC数据库、北美大学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外文文摘数据库主要有剑桥科学文摘数据库、工程索引数据库 EICompendex 等。另有17万册电子版图书挂入校园网,供学生浏览。除此之外,基地专业图书馆也进行了改造和建设,面积增至200多平方米,中文期刊由原来的51种增加至56种,英文期刊由原来50种增加至55种。该图书馆已成为国内少有的几家海洋科技图书资料比较完整的收藏单位之一。

三、学生科研训练框架和实习基地呈现多层面

基地学生在校科研训练和实习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实习内容和承担基地逐步落实。二年级主要参加基础教学实验、“挑战杯”课外科技活动和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三年级主要以“东方红2号”为载体,参与海洋科学专业的常规教学实习和专业实习。此外,以胶州湾为目标海域,利用小船分组开展多要素的海上调查实习,使基地班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各种传统和现代海洋调查仪器的使用,以及海洋观测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四年级主要以“助研”形式,依托海洋环境学院和青岛市内相关海洋科研机构,参与相关课题组的科研工作。基地还与国家海洋局和地方海洋部门所属12家单位签署协议并挂牌,这些实习基地分布在我国沿海9个省市。基地还与美国Clarkson大学合作,开展中―美学生的互派交流活动,每年派遣3 4名学生赴美完成毕业实习和学位论文。

四、多渠道“引智”使师资队伍更强

根据学科特点和所处地位,海洋学基地从三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即 多渠道引进“外智”,提高基地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知识水平;注意引进国内优秀师资;切实发挥基地国内外兼职教授的作用。

借助国际学术交流机会,聘请了Pedlosky、Yamagata等国际顶尖学术大师来基地讲学。在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支持下,邀请了美国WoodsHole海洋研究所黄瑞新、杨嘉严教授,美国Wisconsin大学刘征宇教授和罗得岛大学Boroughs教授,澳大利亚CISCO的Godfrey教授,悉尼大学尤玉柱教授等开设学科前沿系列性讲座。邀请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王小华博士、WoodsHole的Timmermanns博士等海外学者来基地短期工作。并邀请了包括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和内地知名学者的学术报告100余场。另外,基地还有计划派遣青年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近五年来,已培养有博士学位教师19名,引进有博士学位教师8名,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有国外工作的经历。其中刘玉光教授在美国Delaware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来校任教,率先为本科生进行双语教学,受到同学们一致好评。以世界著名物理海洋学家、美国WoodsHole海洋研究所教授黄瑞新为代表的一大批兼职教授,与基地教师开展实质性合作交流,大大提升了青年教师的业务和教学水平。

五、基地建设成绩斐然

海洋学基地在教学与科研、教材和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成果

基地教师主持了“21世纪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海洋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2项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面向21世纪海洋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2001年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以教学评估为基础,建立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2001年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基地教师承担科研项目共计87项,总经费3048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58项,经费2283万元。5年来发表科研论文546篇,其中SCI论文107篇。据统计,我国内地学者在国际物理海洋顶尖杂志发表的论文,有1/3以上出自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学基地。“中国沿海现代海平面变化及其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有5项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

《海洋科学导论》被列入国家百门精品教材,《物理海洋学》列入国家重点建设教材。海洋学基地承担了教育部国家名牌课程建设项目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项,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3项。“十五”期间编写教材10部,专著5部。其中《海洋科学导论》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海洋水团》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基地班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为100%、六级通过率为70%。平均考研率达60%,一次就业率99%以上。有9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省级一、二等奖;基地班6次被评为省或校级“先进班集体”,袁绍宇等3人获“三好学生标兵”称号。自基地成立以来,有近80名同学攻读博士学位,其中70%以上被美国、德国、日本等国著名大学录取。

六、基地辐射与示范效果显著

海洋学基地充分发挥教师和教学资源的优势,承担全校涉海院系的《海洋科学导论》教学与实习。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分层次开展海洋科学知识的教学。聘请基地资深教师担任该课程教学与研究组专家和顾问,对各层次的教学进行教学指导,并参与教学质量评估、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初步形成海洋学、海洋科学导论和海洋学概论三个层次的海洋科学知识教学结构体系,对其他课程 如化学、生物学等 的教学提供了借鉴价值。

“十五”期间,我国海洋高等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新建和组建的涉海高等院校有二十余家。基地为这些涉海院校输出了海洋科学教学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及相关的教材和讲义。并对浙江海洋学院、河北工业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海军潜艇学院、水面舰艇学院等高校海洋学专业进行教学指导。有10余人次给全国其他涉海院校和研究所进行示范教学。基地共接受外校培训教师共12人次,通过课堂听课、观摩实验、参与海上教学实习等方式,提高了培训教师的教学水平,受到了兄弟院校的好评。

基地在进行海洋科学精英人才培养的同时,十分注重面向社会进行海洋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以提高全民海洋意识为己任。基地鼓励教师编写出版海洋科普教材,从2000年以来,共出版海洋科普著作7部,并定期向公众开放相关实验室,指派相关教师进行海洋科学知识的讲解。在“海洋节”和暑期“海洋夏令营”中接待中、小学生,为其介绍相关的海洋基础知识,为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