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田卫平:忙做嫁衣勇争先

2005-05-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宋喜群 我有话说

田卫平,1957年10月生于河北省鹿泉市。1982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历史系,现任《河北学刊》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从本报公布的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量排名”一项指标看,他主编的《河北学刊》在3090种报刊中名列榜首。

田卫平有两大特点:话多,会多。说他话多,是因为他总是积极推介自己主编的《河北学刊》,与方方面面的学者建立联系,并且在约稿和发稿过程中和他们反复交流,直到双方都满意为止。说他会多,是因为只要稍有空闲,他就去参加人文社会科学不同领域的学术会议,为保证刊物的正常出版,他经常背着校样转战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学术期刊的编辑倾向于学者化,有些地方甚至比照研究人员的标准来考核编辑。相当多的主编更愿意以“学者”的身份亮相,埋头著书立说,而不甘于“为他人做嫁衣裳”。田卫平认为,从提高某一专业的水平来讲,“学者”的身份的确便于学术对话和交流;但从职业角度看,作者、读者和同行更愿意接触一个精通业务的主编,而不是一个兼做主编的研究员或教授。因为,刊物主编要通过自己的精心策划,使刊物体现出整体的编辑思路、学术导向和审美情趣。

尽管当前学术期刊的地位看涨,稿源也不成问题,但田卫平有着很强的危机意识。他认为,虽然时下通行的技术职称评定机制和博士生毕业前发文章的规定使得学术期刊仍处于买方市场。但是,教育部十一种重点社科学报的推出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即学术期刊淘汰机制的建立已为期不远。在这种生存危机和压力面前,刊物自身如何顺势而为,如何把握新世纪学术潮流的变化、特点及趋向,如何创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是每个主编必须回答的问题。

正因如此,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编辑工作上。虽然同样面临着主编考核机制、刊物评价机制和办刊经费等方面的问题,但他不抱怨也不懈怠,一如既往背着厚厚的一沓刊物忙于四处开会和约稿。不仅如此,他还大胆地对刊物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

首先是更新发稿理念。《河北学刊》以往的发稿实行切块分割制,文、史、哲、经四大学科的发稿页码平均分配,不管其选题是否具有前沿性、文章是否具有价值。对此,田卫平作了大幅度调整,根据每个学科的选题轻重分配页码,突出优势学科,淡化薄弱学科。使每一期刊物都有主打栏目,每一个主打栏目都有引人注目的文章。同时,文章内容也全部实行栏目制,以栏目统文章,以文章促栏目,更加突出刊物的学术特色。

其次是引导学术热点。自2003年第3期开始,田卫平开始有意识地介入启蒙研究的论争。先后在2003年第3期、第5期和2004年第1期、第4期、第6期上发表了五组共计十七篇文章,重点探讨了一百年来中国新文学的道德形而上与形而下问题,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有关文章先后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当代作家评论》、香港“世纪中国”学术网站等媒体转载。2005年第1期,他又瞄准了“中国话语与中国学术”,试图在文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等领域清理西方学术文化叙事的基础上重建中国学术的现代性话语。这种积极参与学术热点建构的做法,不仅体现了编辑的学术水准与人文底蕴,而且也很好地塑造了刊物的形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培植优秀作者群。田卫平建立作者队伍时重点抓住“三气”,即名气、才气和人气。所谓“名气”,是指国内知名的教授、研究员,他们有着他人所不能比的号召力和阅读率,是提高刊物档次的助推器;所谓“才气”,是指30岁~40岁左右的博士和副教授,他们思维活跃,才思敏捷,创新意识强,是刊物未来发展的依靠对象;所谓“人气”,是指学术主流,编者不断参与其中,以避免刊物被边缘化。

近两年来《河北学刊》名气渐大,从《光明日报》公布的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量排名”一项指标看,在3090种报刊中,《河北学刊》由2003年的排名第11位升至第1位;在各省(市)社科院、社科联主办期刊排名中,《河北学刊》由2003年的第3位升至第1位。与该刊有过接触的人都会发现,刊物的外观变得更大气,内容变得更厚重。一本在手,值得一读的文章遍布各个栏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