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千年古街谱新曲

2005-05-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燕琦 我有话说

北京宣武区的牛街有一座中外闻名的千年古寺―――牛街礼拜寺,在穆斯林兄弟的心中,这是一座神圣的殿堂。同时,这里也是北京市最大的回民居住区,汇集了回、满、朝、维、汉等23个民族。在这片古老的街区里,54000多名各族兄弟姐妹谱写了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新篇章。

在牛街,讲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讲民

族团结,首要的问题就是尊重回民的生活习惯。在牛街中心地区禁止开设非清真餐馆,各饮、副食网点一律不得出售回民禁忌食品,保证牛羊肉生产和供给经过严格的审查程序,让回族群众吃上“放心肉”,社区单位、学校及幼儿园也自觉吃清真伙食。工作、生活在这片街区的许多汉族同胞都自觉地随顺回民的生活习惯,在对待宗教礼仪上更是如此。一位民政干部到回族老人家中走访,正巧遇到老人在家做礼拜,他就不声不响地在寒风中站了半个小时。正是这份真诚的理解和尊重,奠定了民族团结、互爱互助的坚实基础。

1998年,11岁的汉族男孩荣超不幸患上了白血病,巨额的医药费让这个父母双双下岗的家庭无力承担。牛街各族群众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掀起了捐款救助荣超的热潮。荣超所在的回民小学举行了捐款仪式,同学们走上街头向过往的居民宣读倡议书,广安门电影院专门为荣超举办了电影义演,捐款的人排起了长队。在大家的帮助下,荣超顺利地接受了治疗,奇迹般地康复了。春风小区的一对汉族夫妇和一位无儿无女的回族大妈是邻居,多少年来朝夕相处,亲如一家。房屋危改返迁后,他们做的头一件事就是把回族大妈接到新居,行儿女之孝,让老人颐养天年。老人去世时,完全按照回族的习俗为老人送终,邻里无不为之动容。

让青少年接受最好的教育,培养孩子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是牛街老百姓的夙愿。地处牛街地区的回民中学、回民小学的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完备,教学条件达到了全国一流水准。三年来,牛街地区先后向5所中、小学捐赠特色教育经费30多万元,向近百名特困生捐赠了助学金。20年前,牛街地区每年仅有一两名学生考上大学,去年,54名学生考上了大学,9人考上了清华、北大等重点学校。1997年以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下岗失业人员如何实现再就业成为一个新的课题。牛街率先在北京市开办了第一家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成立了社区就业公益性组织。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开展“连心助业工程”活动,安置失业人员从事社区巡逻、保洁、零售和再生资源回收,先后有600多名失业人员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在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进程中,牛街地区在党和政府的倾力支持下,投资几十亿元,开始了大规模的市政建设。前年,政府投资1亿8千万元,对牛街道路进行了拓宽改造,在保护千年古寺的同时,将一条原来只有七八米宽的马路拓宽为40米;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民族特色街,清真超市、清真餐馆等老字号商店遍布于街道两侧;10000多户居民搬进了新楼房,人均住房面积从过去不足5平方米提高到20平方米,同时建设了3个社区文化广场;牛街地区建设了650平方米的政务服务大厅和300平方米的社保大厅,实行了“一站式”全程办事代理制,还建设了3000多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大楼,社区卫生站、图书馆、科普活动室、文体活动室一应俱全。如今,当你走进牛街这条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街道时,你就会为她巨大的变化而感慨和振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