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劳模的劳动应更具意义和价值

2005-05-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韩小蕙 我有话说
2005年4月30日,清晨。

北京,蓝天白云,鲜花盛开。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会场。

对于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来说,这里并不陌生,他的许多报告文学作品,如《共产党人》、《根本利益》等等,都是在这里领奖的。可这一次的颁奖会是特殊的,太特殊了―――他是以全国劳动模范

的身份坐在这里。他是中国作家之中惟一的全国劳模代表。

何建明所写的全是报告文学作品,倒不是他不能写别的,而是他认为“报告文学作家是文学战线的轻骑兵,能最迅速地反映社会生活”,这最符合他的写作追求。连年来,他在关注弱势群体、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宣传共产党人形象、歌颂“抗非典”战斗、反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成就等方面,创作出一篇又一篇精品佳作,在文学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声誉,被广大读者称为“为百姓写作的人民作家”。他的报告文学《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国家行动―――三峡大移民》、《北京保卫战》和《部长与国家》、《永远的红树林》等多达200余万字的作品,每一部都产生过强烈反响,并多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赞扬。何建明本人也因创作成就卓著而成为中国当代报告文学界的领军人物。

何建明是一位充满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作家。《落泪是金》是对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倾注强烈感情而创作出的一部优秀作品,在社会上广为传诵。为写好这部作品,他先后走访了40多所大学,采访对象达380多人。作品发表后,立即引发了全国性的关爱贫困生热潮,同时为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起到推动作用。何建明还身体力行为广大贫困生四处奔波,先后作过100多场专题报告,参加过数十次公益活动。《落泪是金》被称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校园文学”,获得“鲁迅文学奖”,何建明本人也被青基会授予“阳光使者”称号。

2002年,何建明为挖掘和发现一名执政为民的“百姓书记”形象,到山区吃住在农民家里,亲身体验农民的疾苦,感受主人公的崇高心灵与行为。起名为《根本利益》的作品一经发表,立即轰动全国,主人公梁雨润也成为“感动中国”的十大年度人物之一,被中央纪委推荐为全党的学习榜样。

2003年,当北京受到非典疫情袭击时,何建明主动向组织提出“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作家不能缺席”的请求,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勇敢地到抗击非典第一线采访达两个月,所写的报告文学《北京保卫战》在读者中获得强烈反响,他自己的体重则减轻了20多斤。

2003年下半年,他又接受了上级交给的采写“百万三峡移民”的任务,先后4次深入一线。有一次采访时,正逢酷暑,当地缺水缺电,他在一个无人居住的村民家里度过了七天七夜,每天采访十几个小时。后来他创作的《国家行动―――三峡大移民》获得中宣部“五一个工程”奖。

一个作家是以作品为读者所认知的,而读者不知道的是,何建明并不是专业作家。他是《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党支部书记,平时公务繁忙,为办好杂志和让单位职工的生活过得更好一些,他所付出的劳动和心血是别人的数倍,因此他的写作大多只能利用业余时间。2004年“五一”长假期间,他一天也没休息,写出18000字的作品《永远的红树林》,光明日报以一版转二版的大篇幅重点发表,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何建明让人尊敬的还有他的人品,中国报告文学所有大奖他都得过,但他始终保持着低调。对于这次当选全国劳模,他坦陈心里话:“其实我也缺乏思想准备。”望着闪闪发光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轻声说,回来后,他好好思索了一下劳模的意义:“劳模的劳动应该比普通劳动更具意义和价值。它首先应是诚实的劳动,其次应是爱国爱民爱社会的劳动,再是这种劳动的内涵和外在价值必须体现与时俱进的特征,最后这样的劳动还须具备创造性和创新性。”

当选为作家劳模,何建明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我想我今后的责任更大了。如果说我是因为自己的作品对执政者和广大百姓及社会有点实用价值而被评为劳模的话,那么写出更多更好的服务于这个时代的优秀作品,更是我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