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黄伯云:激情燃烧的“粉冶人生”

2005-06-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曹建文 我有话说
(黄伯云: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863”高技术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粉末冶金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国家粉末冶金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校长;中国改革开放后第
一个在美国完成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习的归国留学人员;近年来在粉末冶金、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并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多种荣誉称号和奖励;第八届湖南省委委员;党的十六大代表。)

黄伯云无疑是当今中国科技界最耀眼的明星人物之一,不久前在京召开的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南大学黄伯云及其课题组,获得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并一举打破了该奖项空缺6年的历史。作为“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的发明人,黄伯云一下子被推上荣誉的巅峰,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可是,面对媒体,黄伯云坦言:压力更大,责任更多!

农村“放牛娃”

1945年11月24日,黄伯云出生在洞庭湖畔一个普通的乡村。小时候的他,读书很用功,学习成绩总是班上最好的。每天放学回家,他放下书包就帮着放牛、干活。在他懵懂的意识中,那些架大桥、修大路、盖大房子的人都是科学家,都是对国家有大贡献的大人物。因此,他在《我的理想》的作文中写下“立志当一名科学家”。

身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父亲,是个恪守中国传统道德的朴实农民,看着黄伯云爱读书又有志气,便经常鼓励他:“自古好儿男都讲尽忠尽孝,讲知廉知耻。要尽忠,就要刻苦磨砺,学到真本领,成为国家栋梁;要尽孝,就要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为父母脸上增光……”

家训和期待,深深地烙在黄伯云幼小的心田。凭着勤奋刻苦,他于1964年考上了中南矿冶学院 现中南大学前身 。可惜的是,只读了一年半大学,“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渴望知识、渴望读书的他,只好躲进图书馆、岳麓山上读书。1969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相比起父亲的要求,黄伯云心里感到很坦然,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从一个放牛娃成了知名学者,成了院士,并且有幸领导着一所有7万多名师生员工的综合性大学。“不过,我仍然要说,我只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只是像父亲教导的那样吃得苦耐得劳,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回想起40多年前父亲的教诲和期许,黄伯云感慨万千。

无悔“海归路”

“他是个很执着的人,一旦决定了做什么事,就会全力以赴,绝不懈怠。”黄伯云所领导的创新团队成员易茂中这样评价自己的“团长”。

这种性格使黄伯云做出了一生中一次最重要的抉择。1978年,他参加了出国人员考试,并以学校参考人员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录取。1980年,他飞到了遥远的美国。

初到美国,黄伯云的语言关都还没过。所在学校―――田纳西爱阿华 IOWA 州立大学的McGee教授就给了他一个课题,让他独立完成。教授并没有指望黄伯云能完成,因为这一课题困扰教授本人及他的几名研究生好几年了。倔犟的黄伯云偏不服输,当他把结果给教授时,教授震惊之余,开始对中国小伙子刮目相看。

3天后,还是McGee教授―――这位美国材料界的权威人士郑重其事找黄伯云谈话,希望他能成为自己的研究生,并提供全部奖学金。此后,黄伯云顺利迈上从硕士到博士,再到博士后的学习之路。期间发表了10多篇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得到了世界同行的高度评价。

科研探索给黄伯云带来喜悦之余,又让他陷入了新的困惑:科研论文发表再多,署名却只能与“美利坚合众国”联在一起,而不能在自己的名字前堂而皇之地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此他感到无助、无奈,甚至深深的歉疚。是回是留,确实成为黄伯云一个极其艰难的抉择。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伯云的成绩越大,回国的念头越强。在当时,美国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和待遇显然要比国内优越得多。美国好几所大学竞相聘他去当教授,最低年薪也有4万多美元。从收入上看,在国内工作一年,尚不及美国工作一周。况且还有好几家美国大公司向黄伯云伸出橄榄枝,希望他加盟,薪金更诱人,同时还承诺办理绿卡。这时,他的妻子和女儿也已到了美国,完全适应了新环境。可是,黄伯云还是毅然选择了回国

“党和国家送我出来留学,不是‘学留’。把自己的才智献给祖国,才是真正的幸福。”在黄伯云看来,知恩图报,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责任。在黄伯云心中的天平上,祖国的需要永远是他的第一选择。

1988年9月13日,黄伯云携妻带女,飞越太平洋,回到了让他魂牵梦绕的祖国,回到了母校担任一名普通教师。

“醉心”攻克世界难题

归国不久,黄伯云就被任命为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 现为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 所长,并破格晋升为教授。几年时间,在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面取得累累硕果,成长为全国知名专家。

不久,黄伯云将研究方向瞄准了“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这一新材料的世界难题。但是,研制“炭/炭”谈何容易?这里的两个“炭”,并不是一回事。第一个“炭”是指炭纤维,第二个“炭”说的是炭基体。“炭/炭”材料,就是通过高温,让碳原子在炭纤维编成的“炭毛坯”里有序排列。这话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根本就看不见,摸不着。我们伸手抓一把空气,手心里就会握着数以亿计的原子。你能让手中的原子按照你的心愿有序排列吗?

果然,一系列挫折与失败接踵而至。最初烧制出来的样品,是一堆看不懂的黑团团。于是再实验,再失败。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黄伯云和他的创新团队,就这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在这一过程中,黄伯云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时此刻的他,已将个人感受和荣誉等等置之度外。不管有多大困难,他绝不会让“炭/炭”之火熄灭。天道酬勤,终于,问题症结找到了。原来,测试时“炭/炭”不过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碳原子在作怪。弄清了原因所在,解决起来就相对容易多了。一个“逆定向流―――径向热梯度沉积热解炭技术”的发明也应运而生,终于能在大炉子里让碳原子听话了。黄伯云和他的课题组顽强拼搏,在理论上发现了原子有序排列的微气氛控制和制动过程摩擦膜形成机理,首创了定向流热梯度式碳原子沉积技术等,获得11项国家发明专利。走出了一条与国外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其使用强度提高30%,耐磨性提高10%,综合成本降低21%。而且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可别小看它,一架飞机能减轻几百公斤,这意味着能多装好几人或几百公斤油料!“炭/炭”复合材料不仅是飞机用的先进材料并且也是航天发动机用的高温材料。

这一重大成就破解了新材料的世界性难题,解决了国内急需,每年也为国家节约了数亿美元外汇。新产品现已漂洋过海,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创立了中国自己的民族品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