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云岭欢歌――云南民族工作侧记

2005-06-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靳晓燕 我有话说

共同的节日

农历6月24日的火把节不远了,对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维则乡阿着底村人来说,今年他们要在自己的寨子里好好庆祝。这个日常生活中断少不了歌舞的民族,会唱着“阿着底是个好地方”告诉你,阿着底―――传说中阿诗玛出生的地方。旁边的汉族村寨、还有少量的壮族、苗族居民,对此也习以为

常了 每一个节日对这里的各民族来说,都是开心的日子,摔跤、斗牛,怎么高兴怎么来;彝族撒尼人也习惯了过春节,杀鸡宰羊,热闹一番―――这就是云南,在这个中国世居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里,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各个民族平和、宽容相处,建设着这片红土地。

“多年来,云南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问题引发的重大矛盾纠纷。”云南省民委主任格桑顿珠说。要知道,在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有15个民族跨境而居,少数民族人口14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一部分少数民族之中还有多个支系,民族成分非常多样,经济社会发展又极端不平衡。民族团结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正是构筑各民族和谐相处的保证。

云南把党的民族政策和云南实际相结合,探索出自己的发展道路。从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至今,云南省每年都要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民族工作专题调研。在全国首家实施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目标量化考核,按照“党政动手、各尽其责、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做到小事不出村、不出厂矿,大事不出乡 镇 ,矛盾不上交”的原则,从省到县乡,直至民族关系协调任务比较重的村委会逐级签订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职责,分解任务,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同时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制定考核办法,严格实施奖惩,及时化解和调处了大量的矛盾纠纷,营造了一个团结、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率先在全国颁布实施了《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新修订的《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强化了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民族乡的发展进步给予扶持和帮助的职责。正基于此,才有了人们向往的多彩云南。

村寨变了

打洛河静静地流淌,山那面就是缅甸。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镇曼打火村就在打洛河边。沿着平整的水泥路,我们来到村民小组长岩景家的傣家木楼,一份建筑工程预算书正摆在桌上,那是村里活动中心的预算方案。作为兴边富民示范点,政府投资在这里已建起了卫生公厕、篮球场。不久,活动中心也就开始动工了。通电、通水、通路,通广播电视,村民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在勐海镇曼尾村,具有民族风格的木屋出现在苍山之中,这是政府统一为村民新建的房子。这里更是一番忙碌景象:村长、会计正和村民一起在修水泥路。不远处,挨着214国道的一个集贸市场已显露雏形。这里是傣族、哈尼族、拉祜族三个民族交汇地带,村民对这个市场充满了期待。

民族平等的基石是经济发展的平等。2002年以来,云南已投入2.4亿元,使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04年,云南省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了16个“民族团结示范点”;投资1000多万元,对11个特困民族乡进行专项扶持,解决基础设施和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的问题,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实用科技推广、支柱产业培植等方面的帮扶工作。

村寨在变化。阿着底的“彝家乐”生态旅游越搞越红火;曼打火村,曾经的渡口小镇,如今边境旅游、边境贸易十分看好;大巴拉寨的哈尼刺绣早已声名远扬。从他们的言语中,你晓得他们在想什么:找市场、规范管理、生态……你不禁慨叹,难怪村子变化不小呢!2004年,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实现GDP106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4%,增幅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646元,增幅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

坝子上的欢笑

正午时分,景洪市基诺乡民族小学9岁的龙微微和同学们在宿舍里玩耍。一株水生植物插在塑料小瓶中,和饭盒一起放在水泥搁板上。她的家距学校可不远,不过她可以免费在学校里住宿。“我会一直上下去的,读初中,读高中。”活泼的年纪是需要撒野的,难得平坦的坝子上回荡的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受益于云南对边境沿线乡、村实施“三免费”教育。

从2000年开始,云南对129个边境沿线行政村以下小学生实行免除教科书费、杂费、文具费的“三免费”教育并逐年扩大,2004年扩大到边境沿线所有乡镇及7个人口较少民族和藏族聚居区的40多万名农村户籍初中、小学生。到2004年底,云南省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生占全省学生总数的33.43%,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63%。

漫山的翠绿中,看到的是一个个充满希望的身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