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陈云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的贡献

2005-06-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谷安林 我有话说

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在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为党的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他同邓小平同志一道,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今天,学习陈云同志关于新时期党的

建设的思想,对于我们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高度重视全党的理论学习,致力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重视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自身建设的一条成功的历史经验,也是陈云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反复强调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多次提醒全党要时刻记取我们党是执政党。基于“我们党是执政党,目前又处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有效地进行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事关重大”的深刻认识,他对如何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动摇。陈云深刻指出:“学习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所谓“实事,就是要弄清楚实际情况;求是,就是要求根据研究所得的结果,拿出正确的政策。”“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为了破除“两个凡是”的误区,他于1977年9月撰文指出:“毛主席倡导的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不是一个普通作风问题,而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路线问题。坚持毛泽东思想,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是否坚持实事求是,是区别真假马列主义、真假毛泽东思想的根本标志之一。”他和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坚决支持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作出了贡献。

为了做到实事求是,陈云提出著名的“十五字方针”,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所谓“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对后六个字,他则解释道:所谓“交换,就是互相交换意见。”“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陈云认为,“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只有做到这十五个字,才能对事物有一个全面辩证的认识,才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作出正确的决策。这是陈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贡献。

陈云一贯主张大力加强全党的理论学习。他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在变化的、复杂的环境中把握一切重大的革命运动,并且指导各个运动使之走向胜利,是因为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需要全党进一步加强学习,尤其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为此,陈云指出,“现在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全党仍然面临着学会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这项最迫切的任务。”

陈云特别强调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1981年3月,他在回忆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亲自给他讲过三次要学哲学,以及自己读了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受益极大的情况后,强调指出:“在党内,在干部中,在青年中,提倡学哲学,有根本的意义。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很多人不懂哲学,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上、工作上才能真正提高。”1987年7月17日,他又进一步告诫全党:“要把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好,最要紧的,是要使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对头,这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些论述加深了人们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性的了解,大大提高全党同志掌握正确思想方法的水平。

坚持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坚持正确的用人之道,致力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党的组织建设内涵丰富,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等。可以说,陈云在组织建设的所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的核心内容。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能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从根本上说,关系到党在新时期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进入新时期,陈云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并从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陈云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大力倡导干部年轻化和德才兼备原则,坚决支持邓小平提出的干部“四化”方针,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干部队伍的状况还不能适应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干部年龄“老化”现象严重;二是干部队伍构成不合理,缺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干部,特别是搞经济建设、搞教育、搞科学、搞政法的专业人才太少。对此,邓小平和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性地提出了实现干部队伍“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指导方针。邓小平多次强调在接班人问题上,必须选择懂行的和比较年轻的。陈云明确指出,我们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把符合这种要求的干部的提拔使用制度化。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是党适应新时期的形势任务而提出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对党长期坚持的任人唯贤的干部政策和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在新时期的运用和发展。

陈云还提出保持干部队伍的梯队结构,大力提拔任用年轻干部。面对新老交替的严峻形势,陈云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早在1980年2月,陈云就大声疾呼:“现在从中央到县委,大部分人头发都白了。我们主动地来选择人才,还有时间,再等下去,就没有时间了。”1981年春,他进一步提出要建立第一二三梯队,使党确保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干部队伍。此后,他又多次强调,“从现在起,就成千上万地提拔培养中青年干部,让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在各级领导岗位上锻炼。”1985年,他更是明确提出了“干部队伍保持梯队的结构,可以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代代相传”的科学论断。

陈云不仅大力提倡提拔选用年轻干部,而且对如何选拔任用合格的中青年干部,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干部选拔任用标准上,他继续坚持其一贯倡导的“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原则,强调要严把政治关,避免选错人。他明确提出:“要严格把好政治标准这一关。德才相比,我们要更注重于德,就是说,要确实提拔那些党性强,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的人。”在干部教育培养方式上,他在强调加强对年轻干部理论教育的同时,特别提出要加强对他们的实践锻炼。他认为,经验来源于实践,应该把青年干部放到实际工作的负责岗位上,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成熟起来。在组织保障上,陈云强调“要靠党的组织部门去做,但主要的要靠各级领导干部大家动手去做。从基层单位直到中央,都要一起动手。”在邓小平和陈云等同志的推动下,全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把选拔任用中青年干部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由此使我们党逐渐形成了领导班子的老中青,保证梯次配备,干部队伍实行正常的新老合作与交替的格局,这对于保证我们党大政方针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云还提出干部制度改革的战略思想。比如,他在注意到一些干部长期在一个地方任职所带来的弊端后,指示:“交流制度很好。一个干部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并不好,容易形成帮派。县级以上也应该轮换。”他鼓励并推动了干部交流制度的建立。为了使干部“基础扎实,本领全面”,他还支持邓小平提出的既大胆提拔年轻干部,又要有“台阶”的做法,推动在全党逐步形成大胆而有序地选拔任用年轻干部的机制。这些深刻的思想直至今日都在党的干部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在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大力推动下,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之后,我们党的干部工作实现了创新,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干部培养、选拔、任用、管理方面的新制度,使干部队伍建设乃至整个党的组织建设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有力地保证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

高度重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提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针政策,致力于加强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

陈云明确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科学论断。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的长期奋斗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这三大作风在我们党执政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得到了发扬光大。但是,在十年动乱期间,党的优良作风受到极大破坏。实行改革开放后,党风建设又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考验。对此,陈云提出:党在全国执政前和执政后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从中央到基层政权,从企业事业单位到生产队的领导权,都掌握在党员手里了,党员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对于利用职权谋私利的人,如果不给以严厉的打击,对这股歪风如果不加制止,或制止不力,就会败坏党的风气,使党丧失民心。他还多次警醒全党:抓党风的好转,是全党的一件大事,并强调“整顿党风这件事,不可掉以轻心”,敦促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以及老党员老干部都要提高对党风建设的重视。陈云的这些重要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在党风问题的认识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陈云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党风建设的方针和方法。第一,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党风建设,坚持从严治党。1982年1月5日,陈云在中纪委编印的一份反映广东一些地区走私活动猖獗的信访简报上批示道:“对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我主张要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至杀几个罪大恶极的,雷厉风行,抓住不放,并且登报,否则党风无法整顿。”

第二,必须综合运用教育、法制和监督等各种治理手段。陈云主张:“在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严肃党纪、政纪,党风才能根本好转”,同时,还要切实加强党内外的监督工作。他强调:为维护党的铁的纪律,每个党员、每个组织,都应该自觉自愿地接受其他党员和上下周围组织的监督,同时诚恳虚心地接受群众的监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战略思路。对这一思路的形成,陈云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要鼓励各级领导干部和老干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出榜样。针对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陈云有针对性地指出,“希望所有党的高级领导人员,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给全党带好头。决不允许他们依仗亲属关系,谋权谋利,成为特殊人物。”这些科学论断,是陈云长期思考与酝酿的结果,也是他多年从事党务工作经验的结晶。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陈云还提出和初步阐述了要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思想。1985年9月24日,他在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指出:“有些违反党的方针政策的事,违法乱纪的事,如果仅是某一个人的错误行为,那是个人的问题,但是如果哪个单位、哪个地区的歪风邪气大量存在,而又长期未得到纠正,那就显然不只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同那个单位、那个地区的党委领导有关。”“对于危害社会主义建设,败坏党风、社会风气的歪风邪气,熟视无睹,听之任之,除了追究那些为非作歹的个人外,还要追究那个单位、那个地区的党委的责任,包括纪委的责任。”否则,“就丧失了党的立场”。

陈云还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建设的密切关系。1985年9月24日,他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指出:“在党内,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有好的党风;在社会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就不可能有好的社会风气。”与此同时,他还深刻地认识到党风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作用。他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关键是执政党要有好的作风。作为执政党,党的作风是好是坏,党员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能否在社会上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直接影响着社会风气的好坏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陈云的这些重要论述,对于促进全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建设,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