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坛旨在创建一个更加开放的学术环境

2005-06-0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

初夏的北京激情澎湃,刚刚送走出席“财富论坛”的企业家精英,又迎来了一批经济学界国际顶尖大师―――“2005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5月31日至6月1日在京隆重召开,“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博奕论大师约翰・纳什、福利经济学家罗伯特・福格

尔、计量经济学大师克莱夫・格兰杰等7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5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聚首北京,为北京发展把脉建言。他们除在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与一批中国知名学者交流外,其间还分别参加系列活动,就各自领域的研究心得与中国企业家对话,与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中国学生互动。这些经济学大师们对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关注之情溢于言表,发自肺腑,将其过人的智慧、独到的见解和深邃的思想融入演讲之中。论坛日前已经落幕,演讲内容媒体已有充分报道,本刊今日特编发这组学者观点和评述文章,它是中国经济学人在论坛之后咀嚼回味、沉淀思想的结晶,以期能为中国经济改革和中国经济学自身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迪。

我历来认为,听学术名人演讲,不一定非要听到他们是否讲出了什么新观点,事实上,名人之所以有名,原本就是因为他们的学术成果早已广为传播,并被大家所接受。尤其是在今天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名人的任何最新成果,我们都可以在学术刊物和互联网上看到。那么,此次北京市政府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何要举办“诺奖得主北京论坛”呢?对这次论坛的意义,我觉得应从两个方面看:从学术研究方面看,主要是为国内学界同行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在自家门口一睹大师们的风采,可以与这些国际顶级的经济学大家面对面地交流和对话,所以,对中国经济学界来说,这个论坛的确是一件百年不遇的盛事。从政府的角度看,尽管大师们的演讲专业性都很强,电视直播后一般公众也未必能完全理解,而且大多数学者的演讲并不是在为中国开药方,即便开了药方,也不一定就真能短时间内解决中国的问题,更不可能指望在中国会有立杆见影的效果。但我认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论坛,表明我们愿意吸收人类社会一切有用的文明成果,同时,也向世界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决不会逆转,我们不仅在锐意改革体制,在不断开放市场,而且正在着手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学术环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