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太行精神永存

2005-06-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行龙 我有话说

太行山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重要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第一块基石”。太行山哺育了中国革命,太行精神也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太行苍翠插秋雯,迭岭重关自昔闻”。位于晋冀豫三省边界的太行山海拔1500米以上,其山纵贯南北,峭壁

如林,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游击战争的天然战场。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天津相继失陷,日军以20万兵力沿平汉、津浦、正太、平绥各铁路线大举进犯。11月,山西省会太原被日军占领,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华北地区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正是在此时,八路军总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以“坚持华北抗战,八路军与华北人民共存亡”的决心,命令一二九师深入太行山,开辟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从此,高山连绵的太行山区出现了一支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浴血奋战的抗日军队。

太行根据地的创建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包括牺盟会、决死队等抗日武装组织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一二九师进入太行山后,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迅速展开开创根据地的工作。1937年11月13、14两日,也就是八路军在太行山甫落脚跟之时,即在和顺县石拐村召开党员干部会议,决定全师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地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同时在辽县西河头村开办以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游击根据地为目的的游击训练班。另一方面,八路军正确运用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开展工作。共产党员薄一波领导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大学教授杨秀峰领导的“冀西民训处”以及朱瑞领导的豫北工委均与一二九师相互配合,在山高崖险的太行山区广泛开展创建根据地的游击战争。昔日落后封闭的太行山区民众被唤醒、动员、组织起来,以一二九师为主力的八路军抗日武装力量有了“坚强的后盾”,太行抗日根据地有了立足之本。

根据地的创建遭到日军的疯狂围攻。1938年2月,为配合津浦路方面作战,进而侵入陕西关中和陕北,日军向豫北、晋南、晋西发动了新的进攻。一时间,豫北各县县城及山西重镇临汾、运城、风陵渡、晋城、东阳关、长治等相继失陷,潼关、西安及陕甘宁边区受到直接威胁,而国民党军队和山西的阎锡山部队大多望风披靡,不战而退。为了打击敌人的疯狂进攻,一二九师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将分散活动的部队适当集中,在地方游击队和广大群众的配合下,先后发动三次伏击战。三次伏击战的胜利对开辟根据地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战三捷的伏击战,打出了八路军的勇气雄风,同时也引起了敌人的更大恐慌。1938年4月,日军纠集三万之众分九路对根据地进行围攻,妄图把八路军主力消灭在晋东南东北部地区。根据地军民为粉碎日军九路围攻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部署,在集中八路军主力的基础上,朱德、彭德怀决定动员第二战区有关部队协同作战。4月16日,八路军主力部队机智地转出敌人合击圈后,在武乡浊漳河北岸的长乐村,以勇猛的动作将日军数千人逼压在狭窄的河谷地带,经一整天的战斗,歼敌2000余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其他各路敌军闻风回窜。这就是著名的“长乐急袭战”。在半个月的反围攻战斗中,以八路军一二九师为主力的根据地军民共歼灭日军4000余人,收复武乡、安泽、沁源、沁县、壶关、屯留等晋东南地区18座县城,奠定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基础。

粉碎日军九路围攻的胜利,大大增强了根据地军民的胜利信心。1938年5月,一二九师主力和一一五师部分部队即乘胜向冀南进发,年底东进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结合部的冀鲁豫地区。“从1937年冬到1940年,以太行山为中心的太行、太岳、冀鲁豫几块根据地迅速地创建和发展起来。东至津浦路,西到同蒲路,北至沧石路、正太路,南至黄河、陇海路的广大地区,成为敌后重要的抗战基地之一”(刘伯承:《我们在太行山上》,《人民日报》1962年6月21日)。至此,太行根据地成为全国范围内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太行根据地外部受到日本侵略者的疯狂劫掠,内部也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八路军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积极推进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各方面改革,使昔日封闭落后的穷乡僻壤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与强大的敌人斗争中,八路军充分认识到,经济建设对于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非常重要,“敌后的经济战线斗争的尖锐程度,绝不亚于军事战线”。早在1938年8月,中共冀豫晋省委就提出了进行抗战财政经济建设的问题。1939年9月,太行区贸易合作总社、土贸合作社及其分社相继在各县成立;10月,冀南银行成立并开始营业,经济工作逐渐走向统一。针对根据地农民负担过重、民众生活贫苦、商品经济落后的实际,抗日民主政府积极领导人民进行合理减轻负担、实行减租减息、救济贷款生产、厉行节约政策、整理村级财政、肃清贪污浪费、发展集市贸易等运动和工作,极大地调动了根据地军民劳动生产和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前线的军事斗争。正如1943年邓小平在总结太行区的经济建设时指出的那样,在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我们在敌后还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经济战线的斗争,而且获得了不小的胜利。也正是有了这一经济战线的胜利,我们才有可能坚持敌后抗战六年之久,并且还能继续坚持下去。”(《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77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正视农民实际困难,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是太行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要部分。1942年到1943年,冀西、豫北、晋东南先后遇到持续旱灾,疾病蔓延,蝗虫肆虐,人口亡失,耕畜缺少,日伪军的疯狂抢掠更如火上加油,根据地群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边区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提出“不饿死一个人”的口号,积极领导群众同自然灾害作顽强的斗争。通过减免灾区负担、对敌粮食斗争、安置灾民移垦、实行以工代赈、开展社会救济等工作,经受了自然灾害的严重考验。同时,根据地又号召军民大力开展生产度荒,千方百计发展农业生产,成千上万的军民被动员起来,男女老少都加入到生产自救运动中,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生产经济进一步发展。

同注重经济建设一样,太行抗日根据地从创建之日起还十分重视民主政治建设。自1937年至1940年,根据地在发动和依靠群众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了改造旧政权的任务,太行山区广大劳动人民从长期封建地主和乡村豪绅的压榨下解放出来。1940年8月冀太联办(冀南、太行、太岳联合办事处)成立后,即明确提出“彻底实现民主政治,建立廉洁政府”的施政纲领,并在根据地的腹心地区进行了村选运动。1941年3月,受中共中央委托,邓小平提出按照“三三制”的原则成立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7、8月间由各级政权民主选举的133名参议员参加的边区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在辽县召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宣告成立。此后,根据地普遍建立起“三三制”民主政权,民主政治的建设普遍展开,民主执政的氛围更加浓厚,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进一步提高。

经过八年的抗日战争,太行儿女接受了一次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革命洗礼,太行山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一位外国学者这样写道,太行根据地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使地处贫瘠的、封闭的、落后的太行山中的这片土地,经过一次又一次大刀阔斧的政治、经济改革,成为共产党支持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的根据地,奇迹般地把分散的、贫穷的、几乎没有文化的山区农民组织起来,建立起民主政权,发展了生产,自觉积极地支持战争、参加战争,成为共产党的热烈支持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大卫・古德曼:《太行抗日根据地社会变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中文版前言)。

太行革命根据地自创建到迎来全国解放,前后走过了12年的战斗历程。在这块饱受战火考验和革命洗礼的热土上,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走向成熟,中华民族进一步走向强大。由此形成的太行精神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太行精神是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太行儿女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华北沦陷的危机关头,是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在千山万壑四面受敌的太行山区建立起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从此,“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敌后的抗日成为全国抗战的主要战场。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多少共产党人和人民子弟兵英勇杀敌,前赴后继,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又有多少太行儿女武装起来,走向战场,直至流完最后一滴热血。正是这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才使得日本侵略者认识到不可能“速亡”中国,也使得广大人民增强了抗战胜利的民族信心。抗击侵略者的正义之战必胜,中国人民一定要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这是那个时代响彻在太行云霄的最强音。“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同志当年所写的这首《赠友人》诗句,是太行抗日根据地军民革命英雄主义的豪放表达。

太行精神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展现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一个封闭落后的山区坚持抗战八年;在一个没有任何物资接济和给养的环境中发展、成长、壮大;一个只有“小米加步枪”的军队,打败了拥有现代飞机大炮、数倍于自己的疯狂侵略者,根据地军民遭遇了多少艰难困苦,经历了多少浴血奋战!上世纪40年代的最初几年,日本侵略者对根据地发动了猛烈的“扫荡”,多年不遇的旱灾又肆虐着整个太行山区。在如此严峻的天灾人祸面前,根据地军民没有粮食自己种,没有衣物自己织,没有水源自己挖,没有蔬菜自己找。从八路军的总司令、部队首长、地方干部到普通的士兵和老百姓,军民和衷共济,共渡难关。这里没有长官意志和上下尊卑的气息,有的只是百折不挠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这种军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共产党才赢得了群众,赢得了战争。

太行精神是为民族解放展现的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精神。抗日战争时期的太行根据地情况十分复杂,在拥有近四万平方公里,敌、友、我三方犬牙交错的广阔地带进行八年的游击战争,必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联合各方,组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万众一心抗击侵略。中国共产党从抗战开始就坚持全民抗战的路线,太行根据地自始至终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方针,发展壮大抗日力量。牺盟会、决死队、游击队、国际友人、甚至包括阎锡山和国民党的进步力量,都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薄一波领导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就是太行根据地运用统一战线方针的成功典范。在抗日战争爆发的最初四年中,牺盟会发展会员300多万人,培养各级干部3000余人,总兵力7万余人,在大约70个县组建地方抗日武装,大力开展游击战争,为在山西执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八路军主力部队开赴山西战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更是全民动员支援前线,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中,太行区人民先后有117573人加入人民军队。“百团大战”期间,太行区民兵就参战538次,参战总人数达到近六万人。正是这种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精神,共产党和八路军才取得了一个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大小战役的胜利,并且最后取得全面抗战的胜利。

太行精神是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全民战争,为了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顾全大局,团结民众,英勇斗争,无私奉献。太行抗日根据地作为第一个敌后根据地,不仅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为全国各地的抗战乃至于下一步中国革命的解放战争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从1937年10月到1944年10月,太行根据地一二九师主力部队对日伪军作战共19777次,毙伤日伪军120241名;太行区的民兵、自卫队在抗战期间共作战33716次,毙伤俘日伪军11409名。八路军和地方武装在抗战中不知献出了多少宝贵的生命!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区人民在“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下,积极动员起来,踊跃参战,又有144267人加入到人民子弟兵的行列中,近八千名干部陆续调往全国各地,为全中国的解放作出了太行根据地特有的贡献。

巍巍太行山,滔滔漳河水。太行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块丰碑,太行精神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与延续。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将会成为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成为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强大动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