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炮王传奇

2005-06-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特约记者 刘程 通讯员 靳贤锋 记者 喻国英 我有话说

从军46年,试炮45载,他发射各种枪炮弹3万9千余发。

从士兵到专家,他开创我军装甲兵的数项第一:首次在沙漠地区进行坦克集团带实战背景的实弹射击战术研究;首次实现我军装甲车辆武器系统试验规程的标准化;首次对坦克稳像火控系统进行定型试验,实现我军主战坦克能在运动中对各种静止和运动目标的打击能

力;首次组织试验我国第一代炮射导弹的设计定型适应性试验,提高了我军主战装备的远距离精度打击能力―――――总装装甲兵某研究所高级实验师、装甲装备火力系统鉴定专家王治功,紧盯着世界科技前沿,书写着他的―――15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46年前,靠政府资助读完初中的王治功,应征入伍,到正在筹建的装甲兵某试验场当试炮员。长年和新型火炮打交道,王治功15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在东南沿海处理过出膛没炸的“哑弹”;他在广东电白指挥濒临险境的坦克绝处逢生……王治功身上留下了21处伤疤,可他无怨无悔。

几十年来,王治功负责过1000多个试验项目,与近百家军工企业打交道,涉及和经手经费上亿元,但从没为自己捞半点好处。任何影响装备质量的事,都别想过关;有损党和军队利益的事,哪怕是给他一座金山,也休想干成 经常和王治功打交道的人,称他是“黑包公”。发现大炮变软的秘密

1969年,王治功在渤海湾试炮。早晨校好的炮,中午射击时,却出现弹着点偏低的“近弹”。起初,他以为有“阶级敌人”在暗中搞破坏,就悄悄潜入草丛,守候半个多月,没有发现疑点。这个问题,整整困扰他十几年。

一个夏日的晚上,正在看电视的王治功从科教片“葵花向日旋转”上突发灵感:一定是阳光扮演了这个“阶级敌人”的角色!天还没有亮,他就抱起一堆沾满露水的杨树枝叶,遮住炮塔和炮管。那一天,炮管没有发生弯曲变化。

那么粗的炮管会被晒弯吗?大家都不相信。他却较上了真。

那年春节刚过,王治功就专门申请了三台坦克,开始在太阳底下晒大炮,详细观测和记录炮管的弯曲情况。隆冬的北京,寒风刺骨。每天,王治功披件大衣,带着干粮,隔上半小时,就测量记录一次数据。夏日热浪滚滚,正是晒炮的好时机,王治功改为一刻钟测一次数据。王治功从冬到春,从春到夏,积累了2万多个数据,证实“钢铁似面条”的奇特现象,制成我军第一份《火炮身管弯曲曲线表》。据此他创造出新的校炮方法和简易射击规则,受到坦克和炮兵部队的欢迎。专家说,这对提高坦克炮首发命中率,增强战场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王治功继续攻关,研制出“防止炮管弯曲的热护套”,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创造炮膛模拟灌海水打炮奇迹

上个世纪60年代,我军装甲兵首次横渡琼州海峡。陆地上威风八面的坦克,在海上就像一叶浮萍,随时都可能变成“铁棺材”;而打炮时炮口若灌进海水,就可能出现炸膛,造成车毁人亡的惨剧。王治功遇险不乱,随着波浪起伏的节奏,把准时机,果断击发,干净利落地打了两次“满堂红”,为海上作战提供了详实的科学依据。为验证坦克炮到底进多少水才会把炮管打炸,王治功又创造了炮膛模拟灌海水打炮奇迹。

事隔24年,“炮王”王治功再次创造奇迹。

那是1990年,我军装甲车首次登上“世界屋脊”,进行高原适应性试验。王治功进藏前,在医院查出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王治功瞒下病情,奔赴拉萨。强烈的高原反应令他头晕目眩,更不幸的是,他又患了重感冒。感冒―――肺炎―――肺水肿―――死亡,这一死亡公式是由长眠于青藏高原的官兵用生命写下的。

为了不影响试验,他冒着生命危险,从拉萨急行军17个小时,硬是靠吃100多片药,赶到目的地。下车时,他虚脱了,被送到医院急救。第二天,正输着液的王治功,听到要考察射击场地,自己拔掉针头,摇摇晃晃来到现场。试验中,王治功每打两发炮弹就吸一口氧气,出色地完成高原射击试验,为高原作战提供了珍贵的科学依据。

45年来,从59式坦克到新型主战坦克,从25毫米口径火炮到125毫米口径火炮,从单向装表到自动跟踪火控,从常规炮弹到炮射导弹,王治功都是火控试验鉴定者。他30多次为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汇报表演;先后攻克技术难题100多个,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7项,荣立三等功3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