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养方式不当引发学生焦虑

2005-06-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苏彦科 我有话说

最近,北京市政协的刘彭芝、卓立等16位委员联名提交了在各中小学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的提议。人们不禁要问:这是否预示着社会将从关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开始走向立法,并进入实施阶段。

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经过多年调查所公布的数据让人震惊,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偏执、焦虑、敌对、敏感、

抑郁等。许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反映:中学生心理问题中,焦虑问题当相当的比例。而且,人们对此存在误区,认为学生的焦虑情绪主要是在学校中学习和考试因素造成的,但我们通过教育调查,在与大量教师交流的基础上,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焦虑情绪有很大关系,甚至是主因。

这一观点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肯定。一项研究也为以上观点提供了依据:父母教育方式中,父母温暖的情感、理解与学生的焦虑水平有显著的负相关、父母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过度干涉、严厉惩罚与学生的焦虑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

父母对子母心理的影响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当前社会竞争机制的大量引入,社会运作的许多环节,特别是升学、就业、提升等等的竞争,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父母感到压力,也影响了他们对孩子的期望。

在调查中,有两种情况引起笔者的注意,一是母亲的过度保护、过度干涉对高三生的焦虑水平的升高有很大的影响。高三学生绝大多数已达18岁,步入了成人行列,最大的变化是在对事物判断上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们不仅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推理出自己的结论。而且喜欢追寻真理且喜欢“绝对”的真理。他们对父母的认同程度比以前减弱了,对于父母行为中的缺点,他们的感受特别强烈,并且近乎痛苦。我们在同许多母亲接触时,感觉作为家庭主要管教者的母亲在教育子女时,情绪反应常常表现为小题大作;许多母亲对孩子的事,唠叨成瘾,一个突出表现是老算旧账。许多母亲不能转换观念,仍把高三生看成孩子,看成自己的一部分,不能保持适当的距离,造成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母亲与孩子的这种紧张关系容易加剧高三学生的焦虑情绪。

另一个是父亲的严厉惩罚可造成初三生的严重焦虑。父母心理存在着“主观子女”与“现实子女”之间的偏差,父母把已是青少年的孩子看得比实际年龄小,而青少年则把自己看得比实际年龄大得多,他们开始有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欲望,但内心深处仍感到相当的恐慌和不安。为应付这种内心矛盾,他们拚命虚张声势,过分强调自主,最突出的表现是对父亲的严厉惩罚进行强烈的反抗。但由于初中生调节情绪的能力还很差,不懂如何释放心中的紧张和不满,往往处于一种压抑状态,很容易转化为焦虑情绪。

调查中,一位教育资深人士提出,初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第二反抗期,逆反心理强。父母要不断学习好的家教经验,不断改善教养方式,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放下架子争取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更好的和他们进行情感的交流,思想的沟通,有了这样的知心朋友,孩子会感到安心,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孩子和父母也容易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父母的正常的介入行为就不会被孩子认为是过度干涉,焦虑问题才不发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