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四十载长海接力 上万人生命再造

2005-06-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范又 通讯员 马德茂 朱奎 我有话说

这是一个让人心情沉重的数字:我国成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发病率为2.34‰至2.72‰。按13亿人口计算,成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约190万人。因瓣膜病变严重需要实施人造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病人,约25万例。

在医学界,手指大小的心脏瓣膜被比喻为“心脏阀门”。

40年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胸

心外科的几代专家教授,执着于再造心脏阀门,敢于克服困难,在心脏瓣膜病的治疗和研究领域始终走在国内前列。

在长海医院胸心外科创建者蔡用之教授率领下,该院胸心外科与有关单位合作,在60年代我国医学材料工业薄弱,并受到发达国家技术封锁的困难条件下,历经2年多的艰难探索努力,于1965年研制成功第一代国产人造心脏瓣膜,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人造心脏瓣膜的国家。

第一代人造心脏瓣膜由4根不锈钢铸成的瓣架和由硅胶制成的硅球阀体构成,状如拇指大的小巧鸟笼,通过硅球在笼架内上下活动,实现瓣膜的启闭功能。

1965年6月12日,是标志我国心脏瓣膜外科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里程碑。这一天,历经4小时40分钟,我国第一例人造心脏瓣膜置换术取得成功,一名患风湿性心脏病十多年、生命垂危的中年纺织女工由此获得新生。这一成果当时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当年9月21日,《光明日报》在一版和二版刊发消息、图片、长篇通讯、资料加以报道,许多医务人员至今不忘。置入那位纺织女工心脏的人造瓣膜,伴随她走过了28年,一直工作到她因患其他疾病去世。临终前,这名患者留下遗言:把自己的心脏捐献给赋予她第二次生命的长海医院,用作科学研究。在长海医院胸心外科心脏瓣膜标本库内,记者看到这颗嵌有笼球型瓣膜的心脏,与数千例心脏瓣膜标本陈列在一起,向人们展示着我国心脏瓣膜外科卓绝而光辉的历程。

20世纪70年代初,在蔡用之教授率领下,该院胸心外科与有关单位合作,开始了我国第二代人造心脏瓣膜―――侧倾碟瓣的研制,并于1978年、1986年、1988年、1989年陆续研制成功上海侧倾碟瓣、G-L侧倾碟瓣、G-L侧倾单柱瓣、G-L短柱瓣。

1989年9月3日,为我国医学毕生奋斗的蔡用之教授因病逝世。“长征接力有来人”。长海医院胸心外科在第二任科主任张宝仁教授和第三任科主任徐志云教授领导下,沿着心脏瓣膜外科发展方向不断前进,成立了国内惟一的研制人造瓣膜实验室和生产基地,并研制成功材质性能更加优良的国产第三代人工心脏瓣膜―――双叶机械瓣,在临床上实施了多种高难度的心脏瓣膜手术,使我国心脏瓣膜外科一直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本报上海6月12日电)

新闻链接:我心脏瓣膜外科位居国际先进行列

图一:第一代国产笼球型人造心脏瓣膜。

图二: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双叶机械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