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加快建设科技进步对粮食产业的支撑机制

2005-06-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徐俊 我有话说

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已经走到历史的尽头

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代价等特征,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消耗来换取粮食产量的增长。以化肥投入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单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逐年增长,尤其是在1999 2003年间,全国粮食总产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明显的下

降,2003年分别仅及1998年的84.1%和96.2%;但农作物单位播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却较1998年增长了10.4%。目前,我国单位面积的化肥施用量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这种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对于促进我国粮食增产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增长,虽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由于以下原因,它的运行也面临日趋严峻的挑战。

第一,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化肥、劳动投入等已呈饱和甚至相对过剩状态,在多数地区,继续增加化肥、劳动等投入,不仅难以产生明显的增产效果,在经济上也是得不偿失的,甚至会导致农民增加投入减少收入。

第二,在对外开放全面扩大,特别是加入WTO的背景下,现有粮食生产方式的运行,越来越重地制约着粮食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因为在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消耗的传统粮食生产方式下,粮食生产的高投入必然导致粮食增产的高成本。1990 2003年,按单位面积计算,全国稻谷、小麦、玉米等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增加了120.8%、物质费用和人工作价分别增加了105.3%和147.9%。随着加入WTO所导致的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不断深化,提高粮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将会不断增加。第三,现有粮食生产方式的运行,越来越面临可持续性危机。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消耗的现有粮食生产方式,不仅增加了粮食增产的成本和机会成本,还通过大量增施化肥、农药及对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产生了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如导致我国农业的面源污染迅速扩大化,使耕地的沙化、盐碱化和土壤侵蚀问题越来越重,制约着单位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增长,也束缚着粮食优质化的推进和质量竞争力的增强。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按照世界上广泛认可的定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向世界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就明确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加强食物安全和预警系统,是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七个方案领域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我国加强粮食安全系统建设的一贯政策和长期方向。在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加入WTO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粮食生产政策正在加快实现由片面追求增产向统筹协调“优质、高产、高效、安全、营养”的转型。这对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未来时期内我国的粮食消费需求,将会继续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根据多数专家的估计,到2010年,我国的粮食需求总量将达到58000万吨上下,比1998年的历史最高产量增加7000万吨。尽管从发展趋势上看,我国必然会扩大利用国际市场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但是,解决我国的粮食供求平衡和粮食安全问题应该主要依靠国际市场,则是不争的事实。到2010年,即使我国可以从国际市场进口国内粮食需求的10%,要有效地解决我国的粮食供求平衡和粮食安全问题,仍然需要国内粮食产量比1998年增加1000万吨。考虑到近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遭到局部破坏的事实,我们认为,今后我国粮食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必将转化为对于增加粮食供给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强大需求。

依靠科技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第一支撑力。在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对于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都大有用武之地。如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发展节水农业,促进资源的永续和节约利用;依靠科技进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和粮食的产后损失,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协调发展,提高粮食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和增值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等。因此,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建立科技进步对粮食产业的支撑机制,应该是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践来看,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中,建立科技进步的支撑机制,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增强政府投入对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引导能力,逐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不同类型主体积极参与和有序分工协作的多元科技投入保障机制。

第二,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加大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国家粮食安全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力度,加强粮食产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推广应用,通过重点加强技术的组装集成和转化示范,带动粮食产业链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和农业科技的大面积示范推广,提高技术进步对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支撑作用。

第三,按照产业链思维,积极利用体制创新、组织创新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为突破口,加快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借此形成科技进步长入粮食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第四,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加强农民培训结合起来,通过加强改造传统农民,带动传统粮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进步。 (作者单位: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