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推广自体血液回收可缓解“血荒”

2005-06-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心脏外科教授 张明礼 我有话说
通过长期倡导和推行无偿献血,我国各地医疗用血中无偿献血所占比例正逐步上升,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由此得到提高。但是血资源紧缺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一些大城市,近年频频发生“血荒”。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心脏外科教授张明礼日前投书本报,提出解决医疗用血紧缺问题,应当开源与节流并重,并建议大
力推广自体血液回收技术。
――编者

自体血液回收有积极的现实作用

我国实施《献血法》以来,血液质量明显提高,输血传染疾病显著下降,但由于种种原因,血源紧张并没有彻底缓解,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到来,血源问题更趋严峻,有些地区医疗用血供不应求。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一些地方仍然出现血头、血霸组织卖血或管理疏漏的恶性污血事件,加上“输血窗口期”及一些技术方面的原因,输血传染肝炎、艾滋病等还很难杜绝。在此种情况下,大力提倡和推广自体血液回收是关系到输血安全、人民健康的大事。

实践证实,自体血液回收不但节省了宝贵的血液资源,而且能减少输血传染疾病的发生,对改变我国医疗用血长期供不应求,输异体血传染疾病(肝炎、艾滋病、梅毒等)的状况有十分积极的现实作用。

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尚未充分发挥功效

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北京京精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自体-2000型血液回收机,通过抗凝、过滤、分离、清洗、净化、浓缩等高科技手段,能够回收病人失血的90%以上,再回输给病人自己。现已在全国数百家大中型医院内使用,累计临床血液回收已超过20万例,回收血液近120吨,相当于60万人次献血量,还成功抢救了上千例大出血病人的生命。

这是一项由北京市科委、国家科技部重点支持的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国家科委列入“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同时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然而这项利国利民的技术,至今尚未广泛普及应用,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功效。

究其原因,首先是,异体输血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规律和程序,并有完整的配置和组织,用起来大家已形成习惯,轻车熟路。术前配血,术中、术后输血成了常规。而自体血液回收,由于是新技术、新产品、输血新观念,接受起来并不那么习惯、自然。不但有知识、观念上的接受过程,而且医院还需购买设备,配备操作人员,人员、设备归哪个科室管理也不统一,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必须解决很多相关问题,才能正常运行。

其二是由于自体血液回收是新技术,有关部门还没有将其纳入公费医疗或医保的收费项目,各地也无统一政策和收费标准,影响了医院应用该项技术,也涉及到个人经济负担问题,降低了患者使用的积极性。

其三是目前输血费用倒挂,从经济方面严重影响了该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如献血200ml,体检、化验、储存、配血,加上单位补助、休假等实际成本在2000元以上(多数是献血单位承担),输血费用被分摊到了社会上,但输血仅200-300元/200ml,等于大部分由社会负担。而使用一次血液回收,费用为1100元(北京),一般回收失血在250-750ml,个别大出血病人则回收2000-10000ml。本来,比起输异体血,自体血液回收经济上更便宜。但由于异体输血费用倒挂,使大量中等出血以下的病人使用自体血液回收经济上不合算,这样就从经济政策上反而鼓励了异体输血。

其四,自体血液回收是新技术、新事物,很多群众并不了解该项技术及其优点,甚至有些医务人员也不清楚,这样就需要对广大群众和患者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血液开源与节流缺一不可

进行自体血液回收是节流,建立血库、血站是开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彻底解决血液紧张和输血安全问题,这两个方面应同时抓,同等给予关注,同样给予支持。

国家拿出了几十亿元建设高标准血站、血库,采购各种相关设备、街头采血车等,并配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统一技术规范,这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支持推广血液回收技术方面很少投入,在设备的购置、人员的配置、技术规范、政策优惠等方面还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国家应将其列为公益事业,制定出优惠政策和发展鼓励措施,扶植、推广、普及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应将自体血液回收纳入公费医疗和医保。卫生主管部门应该像支持血站建设一样支持自体血液回收,应拿出一定经费帮助医院购置设备,鼓励医院进行血液回收,把节约用血,应用血液回收也作为考核医院的指标,促使这项利国利民的技术尽快普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