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有一句话薪火相传

2005-06-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斯敏 我有话说

当校园里离别的气息又一次浓了起来时,常可见身穿学士服的男生女生们,一脸留恋地在镜头前微笑,把校园的每处景致植入记忆的相纸里。每年此时,庄严凝重的校训墙,就成了快门声最常响起的地方。

我明白 他们想要刻在生命中的不只是这座乌亮挺拔的碑身,更是碑上那熠熠生辉的八个字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师大给我的第一次震撼,就是因为这微言大义的精彩校训。1999年那个酷热的暑假,处于焦急等待中的我终于拿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翻开它惊喜地扫读两遍之后,我的目光锁定在了校训上面。“意蕴深远,音韵和谐,真是太不一般了 ”由此,我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更添了几分自豪与期待。不久之后的9月,我以一名新生的身份踏入了北师大的校门。花团锦簇,笑脸云集,校园之博大与热烈令我兴奋而紧张。在目不暇接的扫视中,我的眼前突然一亮 笔直的主干道尽头,两排挺拔的绿杨托举起一个更为挺拔的建筑 天蓝色的墙体,洁白秀美的两行大字……这不正是我已然熟悉的校训吗 在熙攘的人潮之中,惟有它那样的恢宏大气。其后的学习生活里,几乎每天都与校训见面。尤其当夜幕四垂的时候,下自习的我独自一人走向归路,那迎面而立的八个大字越来越清晰,常常使我产生一种渴慕和虔诚,似乎我一步步走向的,正是它所彰示的那种至高至纯的境地。

什么样的学识足以称人师 什么样的行为无愧于世范 答案,就在我身边的名师们身上――校训的拟定者、著名国学大师启功先生,把渊博学识无私传授给后学,在92岁高龄时还悉心指导着博士研究生,并出资设立“励耘奖学助学基金”,用他的言行教给无数学子“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的道理;中科院院士、核物理研究专家黄祖洽教授,已年逾80仍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循循善诱地给一年级本科生上课,为我国核物理研究人才的培养尽心尽力;文学院著名学者童庆炳教授,时刻不忘以他“工作着的美丽”引导学生,以“共产党员就要讲真话”的品质感染学生;心理系学者、全国师德标兵林崇德教授,对学生“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他们的言传身教,如春雨润物,默默地净化着学生的心灵。而那些普通的教师以及教辅工作者们又何尝不是校训的践履者?

记得2003年非典期间,为了保证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的班主任、辅导员们成了校园里最辛苦最无畏的人。督促学生每天测量体温、组织活动稳定学生情绪、东奔西跑为学生购买所需物品……他们的无私付出,使得学子们深深感动。《北京师范大学教师道德规范》将“学为人师”界定为追求真知,发扬学术民主,勇于创新,坚持严谨学风;将“行为世范”界定为加强修养,完善人格,以良好的教师风范影响和带动学生,这是对校训的精准理解,而它的印证者和传播者,就是我们无私的教师。

2002年金秋,我对校训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时值师大百年校庆之喜,无数校友纷纷从国内外各地赶来为母校共贺寿辰。他们之中,有很大一部分并未从事教师工作,但,不论是纵横商场的商界精英,还是潜心科研的专家学者;不论是年逾花甲的耄耋老人,还是英姿勃发的壮年才俊,在谈到自身经历和成就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师大严谨学风和优良传统对于他们的巨大影响。聆听着他们的动人事迹,分享着他们对于母校的浓浓谢意,我突然想到了教育部副部长、北师大原党委书记兼校长袁贵仁说过的话 北师大校训不仅激励着本校师生,也成为我国众多知识分子的立身准则。是的,母校校训不仅应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目标,亦足以作为一切志存高远之士的人生追求。它所指引的,是一条尊重知识、注重修身的崇高路向,是一份才德兼具、无愧于世的完满人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如启功先生所说 “校训没有任何人执行考试、考察、判分、评选,但是每位师生都生活在自己前后、左右无数人雪亮而公平的眼睛中。”我愿借助百年师大良好的学术氛围与道德环境,将校训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欲求,用行动阐释为人师表的含义,做一个无愧于母校、无愧于校训的北师大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