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自主创新:营造环境氛围很重要

2005-06-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师昌绪 我有话说

师昌绪材料科学专家。1920年出生,河北省徐水县人。我国高温合金技术开拓者之一,领导研制出我国第一代空

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开发了我国第一代铁基高温合金、耐热腐蚀铸造镍基高温合金及低偏析高温合金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自主创新,一需要勇气,不怕失败;二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三要有责任心,坚持到底;四要有一个合理的机制,即设计、生产、科研三结合;五要牢固树立自力更生的理念,不能把宝全押在引进上。引进只能缩短与国外的差距,自主创新才能跨越发展。在技术差距日益缩小的今天,靠引进不但代价大,在很多情况下也不是万能的,国防项目更是如此;出奇才能制胜,而奇来源于创新。不管是技术发明还是科学发现,都要靠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但是没有自主创新的环境,人才的作用也不能发挥。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固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不合时宜的考试制度、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不够重视科学普及等等。但是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缺乏一个自主创新的体制和社会环境。我认为,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改变重引进技术、轻自主研发的倾向。

从社会风气来看,很多企业家或政府官员往往热衷于技术引进,而对国内自己的技术不太感兴趣。这一方面归咎于国内可用的技术不多,达到产业化的成熟技术更少;另一方面认为采用国内技术风险太大,我国科研与产业界两分离的现象一直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所以有人竟主张我国不要开展科学研究,只利用外国技术也可成为经济大国,我们的产品也可占领世界市场。这种倾向不改变,自主创新的氛围就无法形成。

二是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的比例。

基础研究不仅是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的源泉,对培养高级人才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研究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基于个人的灵感或兴趣开展研究工作,这些人往往出于名不见经传的小单位或小人物。有人统计,美国基础研究中重大科学成就75%来自不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小项目。因此我们应该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我国目前的“科学基金制”可能是最好的资助形式,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充分肯定,但目前资金不足,如今年基金申请书已达5.3万份,而批准率不足20%,显然淘汰率太高,有些尖子人才可能被拒之门外。另一类是通过科学家的通力合作而完成的基础研究,这是当今科学研究的主流,因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科的交叉,可保证国家目标的完成,但有能力的学术带头人难寻,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大“拼盘”,国内外对此都有反映。我国目前基础研究与科技投入的比例太低,不到10%,而国外一般为15%~20%。

三是科技界也要转变观念,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氛围。

首先,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等现象,这对开展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工作极为不利,因而有显示度的创新成果便不容易产生,这就是近年来高档次自然科学奖很少的主要原因。其次,学术界的合作与交流不理想,造成“科研设备重复引进或利用率不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难以形成。最后,知识产权意识不强,知识产权制度执行不严,也影响了自主创新。因为创新成果很难受到保护而不愿公开,这对成果的推广不利,也影响学术交流。

影响自主创新的因素很多,而最难解决的是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追求真理的意识 百家争鸣风气的形成 。院士和科技界的同仁都应该从我做起,努力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氛围,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出新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