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振兴电视剧始自善待编剧

2005-07-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倪学礼 我有话说
中国的电视剧非常贴近文学,人们评定一部电视剧的好坏往往是依据一些文学的标准和原则,那些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作品往往备受专家的青睐和市场的肯定。导演和演员的工作严格的讲是与文学无关的,一部电视剧的文学价值的含量完全取决于剧作者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可以说没有剧本、没有编剧,就没有电视剧。

电视剧成败的

核心在剧本。一部荟萃了明星“大腕”仍然乏善可陈的电视剧,一定是剧本出了毛病。在韩国,编剧成了质量和收视率的保证。一些名编剧纷纷树起自己的品牌,他们可以相对自由地对演员、导演进行选择,而导演和演员要严格按照剧本拍摄,即便有改动也是非常谨慎的。道理很简单 当故事在作者内心已然自成世界时,导演才带领剧组开始酝酿故事在荧屏的上演,而他们再次奏响的不过是编剧心灵的乐章。

正因成为一名优秀的编剧对一个人人格、文学品格和艺术品格的要求都颇高,编剧理应享有丰厚的回报。在海外,影视剧的剧本一般占总投资比例的10%至20%。一部电视剧造就一个“百万编剧”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而国内对前期剧本的投资比例普遍低于日本、韩国。一般说来,北京的影视剧公司对剧本投资约占总投资的6%至8%,而上海比重更低。即便如此,拖欠编剧稿酬的现象仍十分严重。

剧本,是一剧之本,但与投资方、导演和明星比起来,国内编剧的地位与其付出太不相称。首先是大多数媒体将关注的焦点完全对准演员和导演,从舆论导向上和观念上迫使编剧远离观众的视线。其次是主创人员本身对编剧不尊重,很少有导演、演员在媒体上提一提编剧。另外,中国目前还缺乏有号召力的编剧奖项,而日本影视圈在每年举行的盛大的红白对抗赛上,编剧占有重要席位;在电视金像奖颁奖典礼中,编剧一定是站在全体得奖者合影的正中央;文化基金赏、向田邦子赏、桥田赏等多项剧本大奖都是直接为编剧设立的奖项。目前,编剧在行业中的弱势地位还体现在署名权上,在电视剧播出前期精心策划的宣传册或宣传海报上,编剧往往被忽略。很多制作单位对原创不尊重,为捧某个演员,有时不经编剧同意就雇佣“枪手”对剧本大肆修改。

编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势必影响到其剧本质量和创作热情,国内电视剧精品越来越少也自然在情理之中了。这种恶性循环所导致的投资方和剧作者的矛盾由来已久。剧作者要么不屑于降低人格为影视公司卖命,要么干脆放弃艺术追求、沦为低级写手,交出本子拿到稿酬后再不敢多看一眼电视剧中播出的“成品”。现今中国电视剧最庸常的创作是“追随市场的命题作文”,电视剧市场看似繁荣,实则暗藏着人文精神陨落的危机。剧作者被制作方要求“三分钟制造一个兴奋点,五分钟制造一个小高潮”,故事的功能被完全定位在休闲、娱乐上,作家和作品正在远离文学,远离艺术,远离生活。

要改变这种创作现状,编剧们首先应当自省。好的编剧应广泛选择题材,能够表现不同文化、意识及体现人性的内容,要写人,而不仅仅是编故事。如果只把写剧本作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就很难写出反映社会本质、体现人文精神、震撼人们心灵的精品。因为真正的艺术从来都得面对人类精神的苦难与美好。

而大的创作环境的改善则牵涉诸多因素,其重要一点是投资方、制作方改善编剧地位的真诚努力,现在的制作单位到处说好本子难求,这种抱怨令人费解,如果有更多的投资方和制作单位将目光投向编剧,挖掘真正有实力的编剧,珍视他们的艺术才华和劳动,为其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不是一味抱怨,情况将大有改观。有关电视剧创作的良知问题,如果说过去只是针对剧作者,现在则要再补充一点,就是文化产业的投资者、制作者内心的良知。

在消费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 电视是大众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电视剧是大众文化的代表。这种说法,已成为从业者每天制造廉价娱乐的托辞,也成为观众只收看科普频道的理由。电视剧游移于雅与俗之间,并不意味着它不可以向高雅艺术靠拢。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完全能够给普通人以文化滋养、思想支撑、精神动力,给人余音绕梁、齿颊流香的快慰。现在我们迫切需要的是能面向现实面向生活,真正反映老百姓情感的作品,这不仅仅是每一个拥有起码良知的编剧的理想,也应当成为投资方和制作单位的共同追求,成为他们下决心为净化创作环境付出努力的原动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