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点摘编

2005-07-0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寻访法学的问题立场

舒国滢在《法学研究》2005年第3期撰文认为,法学体系本身不可能如概念法学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公理体系,法学有自己的“范式”,这些范式是法律共同体经过多年的法律实践积淀而成并通过职业教育传授的基本

法律理论、法律信念、法律方法以及规范标准等等。实践性构成了法学的学问性格,法学是论题取向的,而不是公理取向的。如果法学家放弃建立纯而又纯的法律公理体系之梦,而将法律体系看作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那么将论题学的“片段性的省察”与公理学的演绎推理方法结合起来完成法律的体系建构和体系解释,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我国水资源变迁的历史回顾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刊发了邹逸麟的一篇文章,通过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变迁的回顾,思考当前我国水资源的保护问题。文章指出,我国古代人们原本对水资源十分重视和珍惜,但由于人口大量增加,特别是宋代以后,成倍数增长,人口增长要吃饭,不得不开垦荒地、引水灌溉;此外,历史上为了抵御游牧民族入侵,不得不大规模开垦原不应该开垦的半干旱、干旱区,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黄河下游平原因自西汉以来单一农耕经济的确立,庞大国家对粮食的需求,进行极度开发,加上中上游水土流失的影响,河道淤浅,水环境逐渐恶化。汉唐的繁荣也是以牺牲黄河流域环境为代价,但也是实出无奈。经济开发和环境变迁难以兼顾,这是我国数千年来两难的选择。历史是一面镜子,针对当前我国国情而言,水资源保护是头等大事,一定要全民建立节水观念,发展节水事业,发展科技农业,“量水而行”,采取各方面措施保护水资源。

唯物史观在当代的发展和创新

当代中国唯物史观的理论研究正在开启学术范式及理论结构的调整与创新,以重建一种既能真正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精髓,又能解释这一时代社会文化现象且具中国特色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为此,《学术月刊》2005年第5期发表了一组青年学者撰写的文章,分别从开放唯物史观的理论研究、唯物史观对全球化问题的应答、性别在唯物史观中的位置、行动的逻辑与发展的逻辑――唯物史观的双重向度等视角进行了阐发,以期能对相关问题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马克思哲学的三个批判维度

仰海峰在《学术研究》2005年第5期撰文,以当代历史与理论语境为参照系,将马克思哲学的精神理解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形而上学批判,这是马克思透视哲学观念的重要前提,由此将哲学视角转向了对社会生活及其文化逻辑的批判分析;第二是从资本逻辑出发,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化进程及其内在的二律背反,这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内容;第三是建构社会批判理论,为未来社会的变革提供一种理性的自觉。如何从马克思的哲学理念出发,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面对当代社会及其文化逻辑,这构成了马克思哲学当代建构的根本性问题。

科技进步非对称性问题

王国印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6期撰文,论述了科技进步的非对称性问题,指出科技进步是科学进步与技术进步的合称,它具有强大的社会经济功能。科技进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开发生产型科技进步,主要被用来开发自然资源、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等,它能为实施者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为经济增长作出直接贡献。另一类为环境保护型科技进步,主要被用来保护生态环境、创造优美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等,其实施能为社会带来生态环境效益和远期经济效益。所谓科技进步的非对称性,就是指两类科技进步在内容、水平、速度和规模上不相称或不相匹配的现象。一般来说,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正面的,但科技进步的非对称性问题的存在却使科技进步的正面作用和形象受到损害。若任其发展下去,将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很不利的影响。文章对科技进步的非对称性现象、问题、产生根源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矫正和控制的对策思路。

类同形态的心理学

葛鲁嘉在《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撰文指出,心理学有五种历史的形态,包括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哲学形态的心理学、宗教形态的心理学、类同形态的心理学、科学形态的心理学。作为其中之一,类同形态的心理学是与科学心理学相类同或相类似的其他科学分支中的心理学思想、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方法、心理学技术。这些研究和成果在特定的角度、方面或特定的层次揭示和阐释了人类的心理行为,并为心理科学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内容、十分重要的方法和实用便利的技术。可以说,类同形态的心理学就是心理学创新所需要的资源,就是心理学学术的资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