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航海先躯,友谊使者”

2005-07-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冯蕾 我有话说

十轮甲子逝去,二十八年航迹犹存。

7月6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展开幕第一天。

国家博物馆六号厅,郑和大铜钟、船队大舵杆、甜白半脱胎碗、南都繁会图卷、南京明代宝船厂遗址照片……80余件实物、190余幅图版,让600年前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又重回眼前。

从宝船开始

展馆序厅,190平方米的福建长乐五虎礁与浩淼海面的背景下,郑和一号宝船模型(1:40)精巧绝伦。不少观众驻足观赏。

国家博物馆志愿者周娅介绍说 “宝船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按照今天算法,宝船总长125.65米,宽50.94米,排水量14800吨,载重量7000吨。这相当于1个半足球场大,试想,可以把故宫的太和殿整个放进船里 ”

南京明代宝船厂“六作塘”遗址出土的大舵杆吸引了众多观众,这是本次展出的郑和船队直接使用过的最大的遗存实物。一位观众感叹地说 “舵杆长11.07米,那得有多大的船才能用这么巨大的舵呀 这无疑是个铁证,证明中国曾经有过世界最大的船。”

相邻展区,精美的瓷器与丝绸也引来了众多参观者。

在郑和远航的沿途许多地方都发现了明代瓷器的遗存,瓷器、丝绸均是作为礼物馈赠给诸国。展品中珍贵的永乐青花花果纹执壶、宣德青花灵芝石榴纹尊等即是典型代表。宣德炉也是郑和带往东非诸国的主要礼品之一。此次展出的通高91.9厘米的宣德云纹铜熏炉,上面清晰地刻有楷书“大明宣德年制”款。在马欢的《瀛涯胜览》、费信的《星槎胜览》和巩珍的《西洋番国志》均记载着,古里国、溜山国、柯枝国和锡兰国等地人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作的衣服。此次展出了极具代表性的红地万紫锦、水兰印金杂花绫、黑地五彩云龙黑水锦和蓝地仙鹤灵芝缎。

从航迹中探寻

展览的最后部分是“海外流芳”。

生动的照片再现了世界古代航海史上这一时间最早、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活动范围最广的航海活动,以及它给世界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影响。照片中,泰国曼谷湄南河畔的“三宝庙” 郑和原名三宝 鲜花簇拥,“三宝井”旁的人们依旧露出幸福的笑脸,印度尼西亚三宝垅市――这座世界上唯一以郑和的名字命名的城市仍然展现着古朴与繁华。

85岁的贾振信留连在这些珍贵的展品中,久久不愿离去。他早年参加八路军,后来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首过去、看到今天,只有一个感受,中华民族――伟大 ”老人激动地说,郑和走了30多个国家,没有占领一块土地,带去的是瓷器和丝绸,得到外国人民的尊重和敬仰。这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中华美德源远流长。”

从历史中反思

翻开今天的展馆留言簿,里面最多的词语就是“奇迹”。

一位署名陆闯的观众写道 “郑和的船队、郑和的航行、郑和的精神都可以用奇迹来形容。600年前的中国人可以创造奇迹,六百年后的我们自然也行,我们要做的不只是陶醉,更重要是激励后人的奋起,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去续写辉煌、重塑奇迹。”

许多观众聚集在一个镜框前,那是温家宝总理的题词――“航海先驱,友谊使者”。一旁的解说员在向人们介绍 “在当今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历史发展潮流下,郑和下西洋留给今人的不仅仅是航海的壮举,更多的应该是历史的警醒和借鉴。”(本报北京7月7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