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英名誉中外 师表惠后学――各界人士送别黄昆院士侧记

2005-07-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光荣 通讯员 姜巍 我有话说

上午8时许,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灵堂门口,人群已排起了一条长龙。3000多人似乎同时都屏住了呼吸,没有一丝声音,凝重的神情让我们能在每一张脸上找出“一千个不愿意”的理由――真不愿意相信这是最后一次机会见黄昆院士。

然而,敬爱的黄昆院士已永远离开了我们。2005年7月6日16时18分,他停止了思考,享年8

6岁。

9时许,黄昆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开始。灵堂内,庄严静穆。黄昆院士的遗体安卧在鲜花丛中,神态安详。他的遗像高高悬挂,照片中的黄昆院士身穿中山装,头戴蓝色贝雷帽,慈祥可亲。人群慢慢地向前推进,很多人站在黄老灵柩前久久不愿离去,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流。灵堂外,挂满了悼念黄昆院士的挽联。“长者风范称楷模有口皆碑,黄氏散射如皓月光照人间。”“育英才,辛劳耕耘,桃李满天下;为科学,淡泊奉献,成果誉全球。”……一幅幅挽联,道不尽对黄昆院士的景仰之情。

“科坛泰斗,晶格动力学,英名誉中外;学海宗师,半导体物理,师表惠后学”,灵堂两侧的大字挽联最引人注目。大家认为,这既是对黄昆院士一生的高度浓缩,也是对他的中肯评价。

半个世纪以来,他怀着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殷切愿望,辛勤开拓,奋斗不息,为创建和发展我国半导体科技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半个世纪以来,他在固体物理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一块块丰碑 从“黄散射”到“黄方程”,从“黄―里斯因子”到“玻恩和黄”,以至“黄―朱模型”。他摘取了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半个世纪以来,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家半导体科技事业的栋梁之才,为它浇铸了一根又一根的擎天支柱。他认为,在中国培养一支科技队伍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个人在学术上的成就。为此,他曾全身心投入到《普通物理》课的教学工作,并开创了我国高等学校的固体物理专业教育,对高等学校的普通物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的教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我们的老师”,微电子学家、清华大学李志坚院士今天一早就来到现场,他动情地说 “黄昆先生做人、做科研求真务实,他那实事求是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和严谨的学风都值得我们学习。”虽然没有直接听过黄昆院士的课,但很多像李院士这样的大家,却都尊敬地称“黄昆是我们的老师”。

“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德国马普学会物理研究所前所长卡尔多纳如是评价。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张树霖教授说,黄先生去世后,他给卡尔多纳发了封电子邮件,结果回信只有一句 “Heisagreatman”。

黄昆走了,但他开创的事业现在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在黄昆院士的带领下,1989年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成功组建了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前,郑厚植院士应邀回国负责实验室工作。他说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以他为榜样,特别是他的一些优良作风,在实验室里源远流长。现在实验室有10名40多岁的教授,其中5位‘百人计划’,5位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可以说,黄先生倡导的学科后继有人。” (本报北京7月12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