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庆社科院“脱困”走上发展之路

2005-07-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张国圣 我有话说

本报讯 从全国条件最差的省级社科院,变成一个极具活力的研究机构、一个地方党委政府倚重的决策智囊。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重庆社科院探索出了省级社科院的“脱困”与发展之路。

3年前的重庆社科院,像全国许多省级社科院一样身处窘境 由于待遇太差,大家都无法沉下心来做研究;没有像样的

研究成果,争取科研经费越来越困难,待遇于是变得更差。科研人员纷纷要求调离,2年时间,20名研究员走得只剩下了5位。2002年底,社科院领导班子调整。“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想决策层所未想,急决策层之所急。”对于重庆社科院的角色,新任院长陈澍博士如此定位。借助中央和地方对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视,他们精心编排了一套“组合拳”。

为解决科研人员的研究与地方决策“两张皮”的矛盾,重庆社科院成立专门的政策研究中心,及时把握决策层的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攻关。在新的格式化的科研合同中,成果在实际决策中被采用的程度,成为评价研究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

考虑到重庆社会科学研究力量较弱,重庆社科院提出创办“重庆发展论坛”的设想,得到市委、市政府肯定。发展论坛结合重庆主要工作,每年确定一个中心议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出谋划策。他们还通过重大软科学课题全国招标,以及面向国内外购买重庆急需的科研成果等方式,借助“外脑”服务重庆。

科研成果实用性的提高,使来自市、区、县和各具体部门的横向研究课题大幅增加。3年前,重庆社科院每年得到的横向课题科研经费不到50万元,现在已经增加到了每年约400万元。社科院又适时推出一些科研项目,专门为一些单位解决困扰多年的难题。这些课题由社科院和上述单位共同配套研究资金,从而达到了科研资金以小博大的效果。

“专业眼光看经济,经济眼光看中国”,积极倡导、组织开展建设性的研究,也使重庆社科院主办的《改革》杂志走出了低谷。2004年,中央领导几次就《改革》刊登的关于“三农”、财政政策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作出批示。同年,《改革》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列“中国经济类”第一位,发行量也较2年前增加了一倍。2005年1月,重庆市委中心组将《改革》作为学习材料。3年前人心思走的重庆社科院,现在又成了吸引凤凰的梧桐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