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寻找思想的本质

2005-07-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赵磊 谭晓梅 我有话说

1997年1月,著名经济学家刘诗白教授在《经济学家》1997年第1期发表了“中国经济学构建的若干问题”,正式拉开了该刊《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栏目的序幕。

在刘诗白教授的积极策划和推动下,《经济学家》杂志至今收到相关的稿件3000多篇,组织了48期栏目,内容涵盖“中国经济学的历史和理论流变”、“中

国经济学的体系和框架”、“中国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中国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与转型时期的经济学”、“经济学的前提与假设”、“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等。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正确地把握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有没有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关键所在。可以认为,经济理论研究的内容具有多少学术含金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问题的指向。显然,这个问题不仅应当是当下实践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也应当是现有理论尚未给出答案的难题。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栏目正是紧紧抓住了当前中国史无前例的制度创新这一重大深刻的历史变革,敏锐提出了中国经济学在理论上的创新问题和任务。这样,中国经济学所应当关注的就不再只是浮光掠影式的描述或者政策浅释,而是必须深入到基本理论的层面进行本质的提炼和抽象――没有本质的分析就没有理论的深刻。

比如,刘诗白教授在“中国经济学构建的若干问题”文章中指出:“中国经济学,其核心和主干是理论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因为政治经济学旨在揭示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联系,是分析和揭示社会多样经济活动、多层次经济关系的理论基础”;程恩富先生等在“问题意识与政治经济学革新”中指出:“中国要想构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新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就必须带着‘问题意识’对在中国出现的有影响力的理论学说进行反思和整理,其中包括理论前提、假设、方法论基础和理论逻辑本身,并在此基础上超越它们”。

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学术创新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学术创新的价值标准不是批量生产,能够批量生产的东西决不是学术创新。学术成果与企业产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独创性和原创性的,后者是可重复和批量的。思想的本质是问题意识,是创新,不是重复和批量生产。《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栏目自开设以来,以创新意识为兴奋点,努力提升栏目的学术水平。可以说,该栏目的文章有不少观点并不是“照着说”,而是“发前人之未发”,具有“接着说”的创新意义。

抢占学术前沿是学术创新的前提条件,中国经济学要在世界上有所作为,就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和敏锐的眼光吸纳国际先进的经济学研究成果。这也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之所以强调“面向21世纪”的题中之义。“前沿意识”的强调对于人们把握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动态、发展趋势和学术前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平台。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栏目之所以能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认同,不仅在于它是目前中国经济学界惟一的以“中国经济学构建”为探讨内容的特色专栏,而且更在于该栏目的“三个意识”的特色上。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前沿意识,不断提升学术水平、不断推出理论联系实际、学风严谨的力作,保持和光大自己鲜明的栏目特色和学科优势,就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建设名栏的目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