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金戈纳和他的中国情结

2005-07-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王传军 我有话说

“我曾三度访问中国,亲眼目睹了中国的巨大变化和飞速发展,感受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群策群力团结一致发展经济的决心,体验了中国社会纪律的严明,我也一直曾把到中国工作作为自己的梦想,然而没有想到在我从政坛上退休后却意外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到中国当大使!”今年4月,前副总统特奥费斯托・金戈纳被正式任命为

菲律宾驻华大使,并在7月履任。阿罗约总统称这一任命为一项政治任命,旨在进一步推动菲中关系。在金戈纳大使到北京赴任前夕,记者驱车前往大使在马尼拉的住宅,对这位曾叱咤菲律宾政坛的传奇人物进行了采访。

在忐忑不安的等待中,金戈纳大使身着套头衫与休闲短裤笑容可掬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并打趣地说:“朋友之间的聊天应该随意尽兴,瞧,我今天的装束就是为了开怀畅谈。”我们的角色似乎在瞬间从有备而来的采访者转换成了久未谋面的朋友,而大使也从叱咤政坛的风云人物摇身一变成为慈祥的老翁。虽然已年过七旬,但每天坚持1小时网球运动的金戈纳明显精神抖擞,说话也铿锵有力。采访在下午茶的浓郁与甜点的芬香中拉开了帷幕。

极富传奇色彩的政治生涯

1928年7月4日出生于吕宋岛的金戈纳却在南部棉兰老岛地区度过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在马尼拉的阿特尼奥大学获取法律学位后,金戈纳曾先后担任律师、法学教授、商人、银行家等。1971年马科斯实施军事管制后,他开始走上街头带领群众反对马科斯的独裁统治,并于1972年和1978年两次被捕入狱,然而这未能改变其要求民主自由的信念,他继续组织群众示威反抗,1986年2月他参与并领导的第一次“人民力量”运动终于推翻了马科斯政权。在随后的政治生涯中,他曾于1987年、1992年和1998年三次当选参议员,先后任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参议院副主席等,并在拉莫斯政府时期担任文官长、司法部长等官职。2001年2月6日,由于在推翻埃斯特拉达总统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他被通过第二次“人民力量”上台的阿罗约总统任命为副总统兼外长。阿罗约曾高度评价金戈纳为:菲律宾首屈一指的自由斗士。2002年7月,由于强烈反对阿罗约政府允许美军在菲律宾开展反恐战争等,他辞去外长职务,当地媒体称其为“民族主义英雄”。在去年大选期间,金戈纳脱离执政党加入阿罗约的竞争对手费尔南多・波的阵营,并成为该阵营呼风唤雨的灵魂人物之一。大选结束后,本来以为自己可以就此退休在家的金戈纳却出人意料地被连任后的阿罗约总统任命为“菲律宾驻华大使”。

我的中国情结伴我行中国

金戈纳大使说,今年初阿罗约总统找我谈话时告诉我,“我希望你到中国做大使,进一步推动两国的关系”,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这是我伟大的梦想”,我当时愣了一下后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并开始准备自己新的使命。他介绍说,在担任司法部长期间,他努力解决华人社会的绑架问题,为华人社会的稳定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后来做了外长后,他鼓励总统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并积极推动和提升菲中两国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当谈到他对菲中关系的理解时,大使的眼神变得深邃起来,开始讲述他的中国情结,准确地说是融入菲律宾历史文化的中国元素。

金戈纳说,在西班牙探险家、航海家麦哲伦登上菲律宾群岛之前,中国商人就已经踏上了这片热土,他们不是用枪炮殖民,而是通过贸易及与菲律宾人民并肩劳作,从而与菲律宾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菲律宾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中,中国铁匠刘亨赙与菲律宾第一任总统埃米利奥・阿基纳尔多将军一起并肩作战摧毁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菲律宾大学教授这样评价刘亨赙将军:他比大多数菲律宾人更具有菲律宾情结。在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华支游击队即华人组成的抗日游击队血染了这片土地。菲律宾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菲律宾与中国也经历了雷同的屈辱,中菲关系的基础是夯实的。但随着中国的日渐强盛,中菲关系的内涵应该更加深远。中菲应该在互信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阿罗约总统去年9月访华及胡锦涛主席今年4月访菲将菲中关系推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引用两位领导人的话,“菲中关系正迈入新伙伴关系的黄金时期”。处于良好状态的菲中关系无疑为新任的金戈纳大使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才能做到好上加好。虽然曾担任过外长,也几次访问中国,但为更好完成政治使命,金戈纳大使最近多次出入当地图书馆和博物馆,饱览了菲中友谊的历史文化书籍。同时,他还向一些中国问题专家和学者虚心请教,希望听取各方对提升菲中关系的见解。

我们的采访在不知不觉中接近尾声,但大使谈兴却越发浓厚,他向来自中国的记者询问一些关于民风民俗的问题,因大使生长于菲律宾穆斯林聚居地棉兰老岛,所以,他好奇地问记者中国的穆斯林主要聚居在什么省份,有多少人,生活状况如何等等。

记者告别大使时,已月上枝头。暮色如同泼墨的中国画逐渐晕染着马尼拉,祝愿金戈纳大使的中国行如同这怡人的夜色般美丽而精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