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件件有结果 事事有回音

2005-07-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北京7月24日电 我有话说

今年上半年,农业部共接待群众来访4000多人次,其中集体访180批,近2000人次。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思想疏导工作,所有集体访,特别是几起超百人的大规模集体访都得到了及时、妥善解决,维护了首都的稳定。

高度重视解决侵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

新的《信访条例》颁布后,在农业系

统内如何全面、深入地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信访条例》是农业部一项重要工作。今年初,农业部要求由办公厅牵头,有关司局参加,以倒计时的态度,抓好《信访条例》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对部内各司局和农业系统信访干部进行培训。4月19日,对机关各司局同志进行培训,之后两次举办“全国农业系统《信访条例》培训班”,对近200名农业系统负责信访工作的专兼职干部进行了培训。

为使《信访条例》精神广泛深入群众,农业部办公厅还向各省区市农业厅 局 转发了国家信访局《〈信访条例〉宣传提纲》,对全国农业系统的学习宣传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农业部办公厅针对来访农民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编印了通俗易懂的《信访条例》问答小册子,向来访群众免费发放;在农业部人民来访接待室的候谈室内布置了《信访条例》《信访条例问答》《来访须知》等宣传板,供来访农民候谈时阅读学习。

与此同时,要求每位信访干部在接待来访群众时,要耐心向来访群众解释和宣传《信访条例》。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对《信访条例》有了进一步了解,《信访条例》精神逐步深入人心。

此外,农业部还按照《信访条例》要求,于5月12日开通网上信访。目前,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方便快捷成本低的网上信访反映问题。对此,农业部正积极探索,力争将网上信访建设成农民信访的主渠道。

切实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解决侵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始终是农业部信访工作的重点。为此,农业部建立信访督查督办工作制度,聘任六位司局级干部为农业部信访督查员,具体承担督查督办任务,推动突出信访问题的解决,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在强化手段,加大督查督办力度的同时,农业部也非常注重信访信息的研究和分析,为领导和地方有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信访信息,为“三农”决策和完善政策服务。

大力创新信访工作形式

近年来,农业部通过创新信访工作形式,促进信访问题得到解决。

实行部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制度。农业部于2003年7月印发了《农业部领导接待农民群众来访日工作办法》,对参加接待的领导同志、接待范围、工作方式、案件处理及督查督办等问题做出详细规定。农业部还采取五项措施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专人负责;二是周密安排;三是建立档案;四是跟踪督办;五是反馈结果,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音。

实行办公厅厅务会议成员信访窗口调研制度。2004年2月,农业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农业部值班室值班工作制度〉等六个规章制度的通知》,实行工作调研制度,将信访窗口调研作为一项重要调研方式,规定厅务会议成员把农业部人民来访接待室作为窗口,自选题目,每年独立接待3批群众来访,跟踪一个信访案件,形成一份信访调研报告。

办公厅还实行处级以下干部参加“信访接待周”活动,到人民来访接待室接待农民来访,到信访处办理群众来信制度。

多种形式的信访窗口调研为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了丰富的农村基层信息和研究素材,对农业部全面了解“三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农民最想什么,最盼什么,最急什么,提供了最直接、最真实、最便捷的信息。

文明接待,做农民群众贴心人

从1997年开始,农业部制定了《文明接待制度》,公布文明接待用语和忌语,主动接受来访群众监督。在候谈室悬挂《信访条例》和有关农村政策问答,并在候谈室放置暖水瓶和水杯,以及火车时刻表、北京市交通图等,给上访群众尽量提供方便。在接待工作中,每位接谈员都热心、耐心、真心与群众交流沟通,认真负责处理好群众反映的问题。对情绪激烈的上访人,坚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疏导工作化解矛盾。

文明接待活动,体现了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受到上访群众好评。不少上访农民群众说 农业部对农民最关心、最理解,到这里反映问题,有座位、有水喝、有报看,像到了自己家里,叫人温暖。农民在送的锦旗上写道 “送来中央温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农业部始终坚持信访工作的“双向规范”,既规范信访人行为,引导他们合理、合法、有序信访,又规范信访工作者行为,坚持按章办事。陆续制定了《农业信访规定》《农业部处置重大突发信访事件应急预案》《农业部领导接待农民群众来访日工作办法》等11个规章制度。新的《信访条例》颁布实施后,农业部还及时对原有11项规章制度全部进行修订,使各项规章制度符合新形势的要求,使农业系统信访工作有章可循,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新华社北京7月24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