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农民烘烤粮食及取暖习惯是氟中毒关键原因

2005-07-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柳路 我有话说
本报讯   长期以来人们简单地认为由于煤炭中含氟高才导致氟中毒,甚至有的研究得出结论,煤炭含氟低于250毫克/千克就不会发生氟中毒。中科院地化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宝山研究员经过20余年的观察与研究认为,燃煤污染型氟中毒是一种地球化学性地方病,必须研究控制这种疾病的地球化学规律
,并以此为基础解决这种疾病的防治问题。

室内燃煤污染型氟中毒是一种典型的地球化学性疾病。此类氟中毒至今仍仅在我国发生,是危害最严重而且至今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地方病。到2000年,仍有1769.5万氟斑牙患病人,其中991万人在贵州省,494.3万人在病情最严重的贵州省毕节地区,占当地人口的69.4%。在郑宝山研究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对全国煤炭平均化学成分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燃煤污染型氟中毒最为严重的贵州省煤炭平均含氟量在全国主要煤炭生产省份中是最低的。在贵州省内,病情最严重的织金和纳雍县煤炭平均含氟量在省内各县中也是最低的。因此,煤炭含氟量的高低并不是控制氟中毒流行的决定性因素,企图从减少煤炭含氟量和煤炭燃烧时释放的氟的角度控制氟中毒流行的路是走不通的。

他提出,氟的两种地球化学性质是导致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发生的关键原因。一是保存在室内的玉米和辣椒可以强烈地吸收富集空气中的氟,而且玉米和辣椒的含水量越高吸收越快。二是在中国西南温暖潮湿气候条件下,在土壤表层之下形成了富含铁铝氧化物和黏土矿物的土壤粘化层。岩石风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氟保存并富集在这一土层内形成富氟粘化层。中国西南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与上述氟的地球化学性质相结合导致了氟中毒的流行。

根据上述认识,煤炭资源越丰富,燃煤量越大,玉米在食物中的比例越大,吃辣椒越多的,冬季气候越寒冷潮湿,土壤粘化层含氟越高的地区,氟中毒的病情越严重。流行病病理学调查的结果与上述认识是一致的。

郑宝山认为,地方病的研究是一个多学科联合的课题,地方病的防治是政府和社会多部门合作的工作。在推行改良炉灶防治氟中毒措施的同时,应当积极寻找解决病区居民粮食的烘干与保存的办法;研究高氟黏土的成因与分布规律,避免高氟黏土的使用,积极寻找高氟黏土的代用材料。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