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期刊:纸上、网上同发展

2005-07-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计亚男 我有话说

经过十年的尝试和摸索,中国期刊人对于期刊数字化的体会日益真切和紧迫。日前,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的“期刊数字化的前景与第四媒体发展论坛”上,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提醒期刊同仁:“如果谁不是特别

关心并了解期刊数字化的到来这一时代性话题,而是规避的话,那么他的事业会越来越陷于被动。”同时,他认为:“纸上、网上并发展,是21世纪期刊发展可以预期的前景。”

目前,我国的数字出版事业已渐成气候。据新闻出版总署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管理司司长寇晓伟介绍,我国互联网出版物主要分为八类,即网络期刊、网络图书、网络游戏出版物、网络文学读物、网络教育读物、网络音乐、网络音响出版物和网络动漫等,并出现了学术出版和大众文化出版比较热的现象。据统计,2004年我国互联网出版总销售收入已达35亿元,年均增幅达50%,并带动相关产业有通讯、IT、传统媒体、教育等增加的产值达到250亿元。

国际上,网络期刊出版今天已经走过简单的“拷贝阶段”,开始走向“互动阶段”。

据张伯海先生介绍,越来越多的传统期刊承诺了对网络期刊内容支持的要求,而且已经从网络出版商拷贝自己原创这一简单合作方式,发展成为调动两种媒体功能,在内容传播和市场运作上相互作用,相互交融,携手拓展。不少期刊,特别是国际品牌期刊,正在借助纸上、网上两个平台,获得更加自由地发展。期刊的传统出版模式、营销模式、盈利模式等等,也在跟随这一变化而逐渐转型。新的期刊出版形态虽未十分清晰地形成,但人们试图对它作出自己的总结和阐释。

比如,今年五月间在纽约召开的世界期刊大会上,日本一位出版家便提出“mag-net”的说法,这既是英语“杂志”与“网络”的合成词,又有其原意中的“磁性的、有吸引力的”含义。

这一说法当然算不了定论。但它相当敏锐地揭示了期刊发展新阶段的特质:传统期刊与网络期刊磁性地融合因而产生磁性的市场吸引力。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数字期刊还属起步阶段。目前,已有1300多家优秀人文期刊通过龙源网实现了网络出版,开始向全世界提供订阅服务。龙源期刊网总裁汤潮先生心中很自信:“要帮助中国有影响力的期刊,尽快达到发行一千万册,通过数字化平台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除龙源网站之外,清华同方以6000余种学术期刊、万方数据以5000多种核心期刊为基础,通过集成和数字化加工制成数据库。可以说,他们都是数字期刊出版的先行者。

在“期刊数字化的前景与第四媒体发展论坛”上,中国期刊人议论更多的已不是期刊数字化带来了什么灾难,而是怎样抓住它所带来的机遇。

在1999年之际,《炎黄春秋》杂志开始尝试数字出版,尽管那时他们是被动地接受了网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今天他们认识到数字化对期刊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推广作用。该社社长徐庆全说,汤潮先生的一句话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网络期刊就像一列火车,期刊社好比乘客,若当初主动地进入,现在可以比较稳当地坐在头等车厢的位置上,若是被动地进入,现在可能还坐在硬座上。”

《新华文摘》杂志社社长李淑元先生说:“通过网络制作手段,让我们纸版期刊得到延伸,有更多的读者了解了我们的期刊。我今天是第四媒体的客人,希望明天是第四媒体的主人。”

“作为内容生产者来说,期刊数字化的到来,只是对期刊人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会取代他们的地位。”《青年文摘》杂志社社长张景岩认为:“网络只是工具而已,它并不能创造内容。内容不断精品化,这是我们永远不变追求的主题。就像做饭一样,我们犹如精神食堂的厨师,过去做饭是用陶器、铁锅做饭,现在是用电饭锅做饭,总是需要厨师的,就是过了几百年几千年也是如此。”

然而,数字出版在我国仍面临一系列难题,比如电子出版物数量少、版权纠纷、标准不统一、产业链有待完善等,这些问题同样也制约着数字期刊的发展。也正是面对这种状况,一些期刊社介入网络出版时仍疑虑重重。

所以,汤潮先生一直在积极呼吁:“希望用户方,比如数字图书馆能积极支持中国的期刊事业,支持中国的数字出版,请充分尊重期刊社、著作权人的利益、尊重文化产品的价值,不要把价格压得太低,让我们无法跟期刊社交待。”

中国的网络期刊出版正处在令人希冀的阶段,每一位期刊人或多或少地对这一发展机遇都有自己的认识。中国期刊理应与时俱进,抓住这次历史机会,顺利地实现纸上、网上同步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