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从教育入手求解“技工荒”

2005-07-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高建进 我有话说
热点透视

“用工荒”实质是“技工荒”

日前,福建省人大的一份报告再次引起人们对当地职业教育状况的关注。这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检查报告指出,目前一些地方出现的“用工荒”实质是“技工荒”,一方面说明

了劳动者素质不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地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记者从当地劳动部门了解到的信息也验证了这一点。据介绍,截至去年底,福建省各级各类企业中技术工人数约占全省职工总数的31%,远低于全国46%的水平。其中高级工仅占4%左右,与国家要求“十五”期间高级工总数达到20%的差距很大,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据了解,当前福建许多制造业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严重短缺。该省技工缺口最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鞋、服装、电子等轻工行业。企业最难招的技工人才,是电焊工、钳工、造船工等。不久前,福州市企调队对全市300多家企业的用工情况进行了调查,九成的企业主表示,中、高级技工人才的缺口尤为明显。

业教育“难为无米之炊”

有关方面认为,技工大量短缺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地职业教育相对滞后。据这次福建省人大检查组的报告显示,我国《职业教育法》已颁布实施近十年,但福建省仍未按照该法要求制定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以致各地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付参差不齐,水平很低,有的地方甚至是零预算。一些地方对国务院关于城市教育附加费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的规定未予落实,如检查组所到的4个市,除市级市外所属的县(市、区)均未达到这一比例要求,有的只占了3%―7%,有的没有安排。

这份报告中还说,目前,福建省教育部门主管的341所中职学校中达到国家设置标准的共199所,达标率为59%,差距相当大。

当地一位职校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技工人才的培养成本太大,而政府部门在职教方面投入又较少,在受制于投资成本和师资力量的情况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少职校只能勉强维持运转。他说,他们也知道一些工种在企业十分紧缺,但由于技校开办这些专业的教学成本太大,同时,对这些专业的教师要求也很高,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论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而这两个条件对不少技校来说是很困难的,一些技校被迫纷纷选择“短平快”的专业。

新办院校无意“屈尊”适应市场

与当地职教相对滞后的情况相反,福建的普通高等教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据了解,1999年以来,福建省每年在普教方面的新增投入经费,都在10亿元以上,各设区市新开办的高等院校不断涌现。那么,这些新办院校能否缓解企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呢 答案难以令人乐观。

去年下半年,福建省曾组织高校、社科研究机构的140多位专家学者,分赴全省106家民营企业进行课题调研。据课题组总报告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文溥教授介绍,专家们在调查中发现,一方面企业对技能型人才“望眼欲穿”,而另一方面新办院校却往往对此熟视无睹,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向上与老牌大学的同构性很强,依然是数理化、文史哲一应俱全,不少专业的市场需求已趋饱和。像福建的纺织业很发达,当地却没有一所院校开办纺织专业。这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令人对今后这些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感到担忧。

据李文溥分析,这些新办院校对培养紧缺的技能型人才不感兴趣,一是受社会观念的影响,一些家长、学生认为学“技能”低人一等,为了招生需要学校只好迎合这种心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设置技能型专业需要设备、师资,投入较大。

新模式令人期待

如何突破“技工荒”的瓶颈,为企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资源,已引起福建有关方面的关注。

据了解,福建省近来开始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以加速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订单培养”的要求,推动职业院校运行机制的改革。根据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设置专业,制订专业建设规划,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确定优先发展的专业领域,转变办学模式。

按照这项计划,今明两年在福建部分高等院校、技工学校建立1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从今年开始用3年时间培养100万名技术工人。

要实现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首先要解决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问题。而这次福建省人大的报告也建议,由省监察厅、财政厅牵头,审计厅、教育厅等部门参加,开展一次对各市、县 市、区 职业学校学费的专项检查。同时,由福建省政府督促省财政、教育、劳动保障等行政部门,尽快研究制定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争取年内出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